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1566 条
-
戊酸雌二醇在药物终止孕10-14周临床观察
-
作者:
何菊芳
李静
陈碧琦
来源:
2016全国慢性病诊疗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戊酸雌二醇
孕10~14周
药物流产
出血量
产程
-
描述:
目的 观察戊酸雌二醇联合药物终止10~14孕周妊娠中的临床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 年1月—2014年10月,64例在本院行药物终止妊娠的10~14周孕期女性。研究组33例
-
1990年以来西方时间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
作者:
赵莹
柴彦威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GIS
虚拟空间行为
时间地理学
城市空间
-
描述:
时间地理学是城市社会空间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它在20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而 8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隐退时期。90年代以来,随着 GIS 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推广,时间地理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时间地理学不仅实现了对自身方法论、空间表达方式的改进,同时将其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女性研究,扩展到城市空间结构、通讯技术对居民生活影响等研究中。在 GIS 技术的辅助下,时间地理学从描述性的现象讨论, 发展到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式剖析,关注人类行为与城市社会空间的互动过程。
-
试析宋庆龄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
作者:
刘东华
高萍萍
来源:
宋庆龄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地位与作用
统一战线
妇女运动
宋庆龄
两次国共合作
-
描述:
宋庆龄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她从1915年起就投身革命。她与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的结合使她备受瞩目,使她光芒万丈,也使她肩负重大责任。历史的机遇令她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的两大政党的两次合作。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的合作。第二次是1937年以后国共两党面对外敌共同抵御侵略的合作。在这两次合作中,她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宋庆龄作为
-
中华民国时期宋庆龄社会政治活动的若干问题
-
作者:
娜塔丽娅·玛玛耶娃
来源:
宋庆龄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华民国
苏联
宋庆龄
-
描述:
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宋庆龄蜚声中外。她积极进取,在政治生活、教育、社会慈善事业和妇女运动的组织方面有颇多建树。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形势跌宕,她就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所有重大事件作出反应,对民主运动的形成施加了影响,而这场运动则是中国革命发展和1949年凯歌高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她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她的丈夫和战友孙中山的事业密切相关。第二个
-
丁玲母亲自述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丁玲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这是丁母蒋老夫人于抗战期间避居乡村时写的关于她1—64岁的自传文,是我国一位早期妇女运动者的自画像,也是研究著名作家丁玲的弥足珍贵的资料。为适海内外学人之愿,丁玲的丈夫陈明先生惠予我们首次全文
-
发挥正能量,迎接新挑战——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名家专场论坛上的演讲
-
作者:
白烨
来源:
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首先要向这次论坛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表示敬意。我参加过第一届,第二届在深圳举办的时候因为我随北京专家代表团到土耳其和伊朗访问没有参加,这次第三届能够来我很高兴。我们这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设有九个专业委员会,这两天我们还在开会,明天在重庆有一个曲艺文学高峰论坛,六号在广西的南宁有一个女性文学委员会的年会,年会比较多。我和我们另外一个副会长,我们两个都没有去那两场论坛,说
-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观照
-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 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出现,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同时也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坠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的见证。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文学:个人心灵的景——王安忆的文学观管窥
-
作者:
李晓峰
来源: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生活体验
情感
文学观
小说
心灵世界
-
描述: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文学观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学观主要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阐发的,也部分地体现在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和经典作品解读的言论中。王安忆的文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情感、人物、故事、语言、形式、作家的生活体验、女性文学、文学批评方法等诸多方面。她的文学观既有对传统文学观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文学观的突破与颠覆,有她对自己所体认的文学理念的自觉坚守
-
“赠给妻子的诗”与“爱怜妻子的诗”——试论李白和杜甫诗中的妻子形象
-
作者:
笕久美子
来源:
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一近二、三十年来、应用“女性学”观点于文学研究中,已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时代潮流。例如,在研究中有意识地采用下面的观点来认识问题:那近在身旁、朝夕相伴的夫妻关系,相互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换言之,双方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之中?这对于以小说为主流的近、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作家的日常生活最能暴露(说明)其精神、思想,所以在深入分析、理解他或她的文学作品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在社会学、历史学等其它领域,而且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亦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中,这
-
《印度之行》中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研究
-
作者:
夏小元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不确定性
爱·摩·福斯特
《印度之行》
杂糅
-
描述:
爱·摩·福斯特(1879-1970)被认为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代表作家。小说《印度之行》取材于他1912-1921年间先后两次印度之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评论家们通常关注小说所蕴含的政治色彩和种族冲突,但是极少涉及到殖民制度所带来的文化对立下的身份问题。随着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多元化的呼吁,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身份的不确定性成为学界中一个新的研究焦点。“身份”被引入文化研究中,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不确定性,其实质是摒弃对二元对立和终极意义的追求,寻找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18世纪工业革命与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迎来了英国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骄傲地称自己的国家为“日不落帝国”。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忽视甚至去抹杀其他文化的存在,小说也体现了这种霸权文化观念。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正是这样一部深刻地反映异国文化的不被认同而导致身份困扰的后殖民主义小说。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该小说中英印人朗尼的双重身份及其造成的原因。本章通过对朗尼与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的交往来探讨殖民主义制度对个人身份所造成的影响,发掘出帝国主义时代的单一文化认同同样也造成了殖民者的身份困境,从而指出个体的身份乃是一种社会构建,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其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存在的文化多元化现状。第二章从英国女士阿德拉的矛盾身份来探寻殖民地时代女性身份认同和身份构建所面临的障碍。阿德拉作为一名英国女士,一方面在印度人面前享有宗主国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作为女性,她又需要反抗男权文化的压迫。这种矛盾性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人的独特个性及社会差异,追求一种确定性的身份,以巩固其对人性的控制。第三章通过印度人阿齐兹自我身份的重构论述了人们如何在杂糅文化中去积极建构一种有意义的身份。殖民时代的印度人民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是双重的:既有殖民地的怀旧又不乏宗主国的遗风;因而他们始终面临一种身份认同上的两难,他们的身份经历了从一种身份变为杂糅身份的过程。这种杂糅身份是对英国殖民者所维护的确定的英国身份的一种反抗,而阿齐兹身份的成功构建有力地证明了不确定性正是构成个体身份的本质特征。本文对《印度之行》中人物不同身份的探讨,体现了福斯特的反帝国主义思想,揭露了霸权文化观念对殖民地人民所造成的身份困扰,谴责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制度。这为深入理解小说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鼓舞现代人以不确定性为基础,摆脱传统束缚进行身份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