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1566 条
-
东北作家群的女性研究
-
作者:
汪诗滢
汪诗清
吴潇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作家
女性
-
描述:
为规定和言说的“他者”的身份。全文旨在通过对对东北女作家中的两位女性作家:萧红、白朗的创作类型和目的以及意义的同于不同进行分析,以期折射出东北女作家群体在沦陷区的整体创作情况,并透过她们的作品,我们以一斑
-
理想的星光:“东吴系”女作家群初论
-
作者:
徐珏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通俗期刊
沦陷区
女作家
通俗文学
女性文学
-
描述:
曾经活跃在上海孤岛、沦陷区文坛中倍受瞩目的“东吴系”女作家群,现在却已成了历史遗忘的角落。 “东吴系”女作家现在可考的有施济美、汤雪华、俞昭明、程育真、杨琇珍、郑家瑗、邢禾丽、曾庆嘉等人
-
日本战后女作家群体的形成及原因
-
作者:
郑宝香
俞贤淑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群
原因
女性文学
-
描述:
战后,可以说是日本女作家辈出的鼎盛时期。女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笔触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反映了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为日本文学带来了一股清风。列举了战后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并论述了女作家群体形成的原因。
-
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
-
作者:
郝丽霞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特质
沈氏
成因
女性
-
描述: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个著名的文学世家,除了以沈?为代表的男性成员在传统的诗文及戏曲领域内取得的辉煌成就外,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沈宜修为核心的女性作家群具有鲜明的家族特质,她们以
-
“五四”以来女作家群的女性文学
-
作者:
李兴民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女作家群
五四新文学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文从“五四”时期到新时期文学这一历史阶段,对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从而勾画出一条耐人寻味的嬗变演进轨迹,即女性文学的性化——異化——回归和无性化.作者认为:女性文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又回到她自身规律上,这不是一种偶然,是作家主体意识加强,文学摆脱政治的羁线回到自身规律的一种必然趋势.女作家大可不必为自己作品纤弱、柔美而不安,她是一种审美的表现层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她们完全可以自信乐观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这才是女性文学的归宿.
-
浅论女性文学与女作家群的崛起
-
作者:
陆文采
来源:
淄博师专学报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浅论女性文学与女作家群的崛起
-
“五四”以来女作家群的女性文学
-
作者:
李兴民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五四”以来女作家群的女性文学
-
新时期河北女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
作者:
唐夏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小说创作
河北女作家
-
描述:
河北女作家立身于新时期文坛,理智、率真、低调,稳健前行。她们善于讲述农村和小城镇平常女性的生活故事,表现其心绪和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和人生,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感。她们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创作,不断拓展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多种创作风格。但与其他地区女性作家相比,河北女作家不够敏感,视野小了一些。理性束缚住了形象思维,部分作品拘谨、独特性、新颖性、深刻性不足,多数人作品缺少震撼力。
-
继续开掘女性文学研究的新深度
-
作者:
樊星
来源:
长江丛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存
紫百合
性文学
“边缘化”
王晓英
女性文学研究
底层叙事
王君
热门话题
作家群
-
描述:
值得持续关注、研究。就说湖北作家群吧,这些年一批"70后"、"80后"女作家迅速成长了起来,发表了为数可观的众多佳作。写小说的王君(王小木)、李榕、桢理(奚榜)、郭海燕、望见蓉(尔容)、姜燕呜、匪我思存、紫百合、王晓英、喻之之、谢络绎、宋小词、朱朝敏、陈旭红、苏
-
女性作家的新探索——为外文版《中国女作家作品选》而作
-
作者:
吴宗蕙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女性作家
女作家
世界文学
二三十年代
青年知识女性
中国女性文学
新写实主义
二十世纪
作家群
-
描述:
二十世纪以来,女作家群起,她们象一颗颗晶莹璀灿的星座,装点着世界文学深邃浩渺的太空。她们奉献给读者的那一部部激动人心、传之不朽的美文佳作,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成为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