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6917 条
-
由脂评解读林黛玉小性儿、多心的实质
-
作者:
宋运娜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脂评
多心
小性儿
情痴
《红楼梦》
林黛玉
-
描述: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
朱生豪《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译名勘误
-
作者:
代云芳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莎士比亚
译名
朱生豪
-
描述:
朱生豪先生作为我国一代翻译名家,其译作《莎士比亚全集》一向被认为是莎翁全集译本的经典之作。然笔者在比对朱译名《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原著名"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后,却察觉此译名与原著存在出入。从直译的角度比对出两者存在差异,再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原作者对之态度的分析,可以认为朱译名的确存在误译。在探索此种错译产生的原因时,可认为首先是由于时代变迁对词语理解变化造成的影响,结合"误读"理论,可认为其深层原因乃是作者对原作品的"无意识强误读"的结果。
-
论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修辞
-
作者:
李亚萍
来源:
燕赵学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政治
爱情修辞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小说中的爱情修辞是各种政治活动和斗争的点缀,附属在政治的宏大主题下。然而,就在仅有的爱情片断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某种不同于政治修辞的气息,真情流露在政治文本的理性和庄严中,爱情在政治的压制下顽强生存着。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男性要灵动得多,鲜活而真实,一些爱情修辞在政治的巧妙掩护下,获得合法性,得以生存。有时,爱情还利用政治的途径不知不觉达到自己的目的,政治仅仅是传达爱情的手段。爱情修辞对痛苦的关注,使人物的爱情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感。爱情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当爱情的非理性触动作家的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作者探源
-
作者:
严永官
来源:
档案春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警世通言》
小说集
原作者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女性形象
冯梦龙
白话
代表作
-
描述:
、1981年多次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杜十娘>、<花魁杜十娘>为名搬上荧屏;民国时期出版过线装石印说唱鼓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001年新编京剧<杜十娘>获第三屑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优秀表演、优秀作曲配器三项大奖;2005年1月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历史故事片杜十娘的DVD.
-
试析《聊斋志异》中鬼神词语的运用
-
作者:
陈家春
卢娟
来源:
山花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聊斋志异》是一部有关鬼神的志怪小说,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佛教、道教思想,以及作品反映的当时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婚姻观念等方面等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研究颇多,有反映这部小说爱情、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有专门研究这部小说女性形象的;有研究小说中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有研究小说商人形象的;有研究小说中反映科第观的;不一而足。但单从鬼神词语这方面来研究探讨的还没有。基于此,本文从古人的“鬼”、“神”观念入手,统计了《聊斋志异》中鬼神词语的运用,引导大家从新的角度了解《聊斋志异》。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灵性”人物
-
作者:
陈清
吴辰
段曦
来源:
北方文学(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性”人物
艺术光彩
萨满
亡灵
-
描述:
迟子建小说中汇集着各类人物形象,例如女性形象,儿童形象,知识分子形象等。但她小说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物,虽不是出现最频繁,但具有鲜明的特色,即“灵性”人物。笔者界定的迟子建小说中的“灵性”人物指的是带有灵异色彩的一类,包括通灵人物和亡灵形象。这两类人物在有神秘色彩的同时,还被赋予诗意的光彩,因此笔者称之为。灵性”人物,灵异与灵性生命兼具。笔者将分别从“灵性”人物的溯源,“灵性”人物的分类以及此类人物的共通性入手进行分析,以呈现迟子建小说中“灵性”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
-
李峰 中国画的实质是传统文化之根源
-
作者:
徐彦
来源:
TA生活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李峰 工笔画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李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敛文雅的学者风范,有着工笔画家所特有的严谨和细致的作派。结合之前的戎军经历,许多人无法将其和李峰的绘画联系起来。然而他笔下工整细腻的女性形象,却不折不扣地反映出画家内心深处的对纯美追求的情怀。“我一直主张追求单纯简约的美,画的也是唯美的东西。”作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李峰调侃自己画风偏于保守而不前卫,“在现代社会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但我始终坚信,人对美好而简单的东西是有着最本能的亲切和追寻的。
-
克里姆特与蒙克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的比较
-
作者:
谭卫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蒙克
生活经历
克里姆特
艺术创作
-
描述:
将克里姆特和蒙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因为两者都是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绘画艺术大师,两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以"生命、爱情、死亡"为主题的相似题材的寓意性绘画,以及主题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特别是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都提供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本文主要对两人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进行解读,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研究两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进一步试图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
当代军事题材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异质性:以《红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
-
作者:
麻春雅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形象
异质性
价值
当代军事题材小说
-
描述:
当前军事文学作品的英雄形象与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英雄塑造有着很多异质性。本文以《红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认为由于政治背景的差异,创作主体的不同动机,以及读者日益多元化的接受观念,不同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一个转变。两部作品为英雄人物设置了不同的出场形式,展现了英雄形象从高大到平凡的过程。不同女性形象也展示了从神化到人化的英雄模式,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红日》初步实现了英雄形象的人化,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体现了去政治化,完善了英雄形象塑造模式。
-
玉观音年代已是浮云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鉴宝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佛教信仰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究其原因。皆因诸佛菩萨几乎全是男性形象。唯有观音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中国。她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因此人们以玉石雕刻观音像来供奉、佩戴也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拍卖市场的数据显示,各种材质打造的观音像中价格最贵的是一尊翡翠观音摆件。成交价为1.456亿。同时历史的印记并没有对玉石观音的价格造成多大影响,当代雕刻玉石观音成交价位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