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黑人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237 条
-
黑人妇女主义的彰显:《外婆的日用家当》评析
-
作者:
刘颖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主义
彰显
母亲
文学创作
黑人女性
小说集
作品
美国黑人
女性形象
艾丽斯·沃克
-
描述: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权主义者艾丽斯.沃克早期的一部作品,收入在作者197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寻找母亲的花园》里。《外婆的日用家当》一文虽然没有宏大、激烈的场面描写,但是却通过一个普普通通的黑人家庭中母女三人的一次会面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艾丽斯.沃克通过短篇小说集
-
一种声音的自我超越:再解《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纪颖
来源:
飞天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黑人群体
罗门
黑人女作家
民族文化
美国黑人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
黑人女性
自我超越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着后学理论的完善发展,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以其独特的面貌崛起于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界,成为美国文学批评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
-
跨国“跑单帮”
-
作者:
布伦特·鲍尔斯
殷鹤
来源:
财会月刊:会计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创业激情
建筑师
巴哈马
女士
跨国
新英格兰
黑人女性
-
描述:
人的创业激情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出来的。 就拿唐娜·杨来说吧,她的创业初衷来自于一次文化“休克”。杨女士从小在人烟稀少的巴哈马Andros岛长大,长大后,她一直以职业女性的形象露面。2003年,她嫁给建筑师拉瑞·杨,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Epping。从那时起。她就不得不去努力适应新英格兰的生活。“我是公司里唯——名黑人女性,”她说,“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而且觉得我应该样样事情都做到最好。”
-
新黑人女性的呐喊: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特点
-
作者:
武清宇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女性作家
赫斯顿
哈莱姆文艺复兴
美国黑人文学
文学创作
黑人女性
女性文学
黑人形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在为美国黑人文学带来一场革命的同时,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作家们通过特点各异的作品,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学领域为黑人文化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
-
《紫颜色》与菲洛美拉神话的互文性
-
作者:
王远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革命性
叙事策略
颜色
女性小说
神话原型
黑人女性
故事
读者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通过故事模式、叙事策略及女性形象三方面的分析比较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颜色》与菲洛美拉神话,得出两者具有明显的互文性。从表面上看,这部黑人女性小说依附了西方神话,但经过深层次的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小说实际上是颠覆了神话对女性的规诫,带有强烈的革命性。
-
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
-
作者:
滕金秋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黑人女作家
性别歧视
托妮·莫里森
女性主义者
奴隶制
黑人女性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
-
描述: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并在1988年为她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宠儿》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评论家的极大兴趣,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由于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及女性身份,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和黑人女性的独特体验及经历。从一个黑人女性主义者的角度,莫里森突破传统文学经典中黑人女性的刻板模式,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揭示种族
-
玛亚安琪萝与她的自传体小说
-
作者:
王晋平
翁德修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黑人女作家
自传体小说
自叙体小说
种族歧视
反传统
黑人女性
安琪
生存策略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当今异彩纷呈的美国文坛上活跃着几位非常引人瞩目的黑人女作家。她们才华横溢,她们的小说烜赫一时,频频获奖并高居畅销书榜经久不衰。玛亚·安琪萝(MayaAngelou)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位。1993年,
-
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下)——评《爱》
-
作者:
吴玲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爱》
人物关系
女性人物形象
中心概念
黑人女性
批评方法
莫里森
外国文学作品
-
描述:
托妮·莫里森著作的《爱》一书,从书名便一目了然,书的主题就是关于爱的。爱是混杂的,有不同分级、不同角度。亲情的、爱情的、自我的、变态的、柏拉图的、强硬的……故事的开头提到“无耻的女人们如何毁掉一个好男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场活生生的、让人不忍直视的骚乱。莫里森小说的中心概念就是笔者要在此讨论的文学伦理问题。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女性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黑人女性异乎寻常的反抗方式,比较适宜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
-
论《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民族观
-
作者:
宋清涛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非洲文化
所罗门之歌
黑人女性
露丝
白人社会
《所罗门之歌》
寻找自我
拉特
黑人文化
-
描述: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然而整个小说却紧紧围绕着对女性人物的巧妙刻画。Harry Reed认为奶娃的寻根历程是"被他的女性关系所支撑。黑人女性所给予他的爱、支持、引导甚至拒绝都是他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的主要因素"(54)。在这些女性的帮助下,他由一个顽固、盲目、傲慢又追求物质的年轻人,变为
-
解构《紫色》之宗教观
-
作者:
李伟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反抗精神
宗教观
自我意识
爱丽丝·沃克
女性角色
紫色
黑人女性
小说
天主教
-
描述:
一、引言1983年是爱丽丝.沃克的丰收之载,这一年,她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奖(小说类作品)的黑人女性。这份荣耀应归功于她笔下的传奇女性传记——《紫色》。沃克以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唤醒了不计其数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与反抗精神,鼓励其在黑暗中英勇反抗种族主义和父权社会合力带来的双重压迫与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