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黑人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23 条
-
美国黑人女作家对“姐妹情谊”的书写
-
作者:
冯丽妍
郑侠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寻求自我
黑人女性
姐妹情谊
-
描述:
"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组成,在黑人女性文学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本文试通过对左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等不同时期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证明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一直贯穿于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历程,是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力量源泉。
-
从《他们眼望上苍》中看美国黑人女性对自我的认知
-
作者:
胡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认知
黑人女性
求索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
描述:
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对自我的认知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赫斯顿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女主角珍妮的主要特征,揭开非裔美国女性生活隐藏的、无形的,但最真实的一面,深入探讨一个黑人妇女内在的成长以及对自我的探索、提升与解放.从而能够更好地研读正在逐渐从边缘走向美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中心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以及其对黑人女性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
重塑黑人女性形象: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的三部曲
-
作者:
张燕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
自我意识
重塑
黑人女性
-
描述:
在白人作家的笔下,黑人女性总是一成不变地被描述成忠诚老实的黑人保姆,严格的女家长,懒惰的社会福利寄生虫,以及淫荡的妓女。这些负面的形象使得黑人妇女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始终把改变这些传统的支配性的负面形象并塑造生动的黑人女性正面人物当作自己写作的中心话题。在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优秀女性人物。在她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乐园》中,她打破了传统的弱势群体黑人女性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与白人笔下传统形象完全不同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她们勇敢地
-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对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的主题分析
-
作者:
高萌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缺失
黑人女性
重建
-
描述: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代表着黑人女性作家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长期以来,美国文学史上都是白人占据主流地位,虽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开始崛起,但20世纪初的美国黑人文坛仍主要由黑人男性作家占据,探索的话题也多集中在黑人男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而黑人女性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权思想的传播和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而在美国文坛上一批黑人女作家才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
对托妮·莫里森《爱》的社会性别研究
-
作者:
夏鸿猷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爱》
黑人女性
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
描述:
作为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关怀、同情黑 人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同时,她也极度关注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 之间的关系。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以及黑人种族内部男女关系的关 心贯穿于她所有的作品,包括2003年发表的小说《爱》。本文试 图从社会性别角度来研究这部作品。社会性别研究包括对男女两 性的研究,因此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中的男女 主角,探讨黑人社区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阐述莫里森为重建和 谐的男女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序言、三个章节和结语。第一章简单 介绍了社会性别理论的
-
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评《秀拉》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振华
田静
来源: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黑人女性
主体意识
莫里森
自我解放
-
描述: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成功地塑造了夏娃、秀拉、奈尔等生动的黑人女性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及其各自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文章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这三位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对黑人女性解放运动的潜在导向作用。
-
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读爱丽斯.沃克的《紫颜色》
-
作者:
洪晓芳
陈玲
来源:
文学与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颜色》
成长
苦难
觉醒
黑人女性
-
描述:
爱丽斯-沃克的<紫颜色>塑造了许多成功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角度揭示黑人女性从受奴役到自我觉醒的过程.
-
莫瑞森20世纪70年代小说中黑人女性成长历程探析
-
作者:
马海英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妮?莫瑞森
秀拉
佩科拉
派拉特
黑人女性
-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三部小说中,分别塑造了少女佩科拉、青年女性秀拉和中年女性派拉特三位不同个性的黑人女性形象,由佩科拉式的自我否定到秀拉式的自我抗争,再到派拉特式的自我认同,分别代表了美国黑人女性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认识,揭示了黑人文化理性发展的过程,也显示了黑人女性不断成长的历程。
-
《秀拉》中黑人女性心理初探
-
作者:
张月芳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伤
觉醒
黑人女性
困惑
心理扭曲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70)建立了她崭新的身份。自从莫里森发表《秀拉》以来,她得到了众多批评家和读者的关注。凭借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叙述技巧,她在美国黑人文学界越来越受欢迎。1993年莫里森幸运地获得诺贝尔奖。尽管小说《秀拉》算不上她最出色的作品,然而也是其成功作品之一。《秀拉》获得了国家图书批评奖。莫里森深入到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中,以其完美的写作技巧展现了黑人女性的心理发展过程。 本论文从贫穷和种族歧视两个角度尝试性地分析小说《秀拉》中几个黑人女性的心理发
-
跨国“跑单帮”
-
作者:
布伦特·鲍尔斯
殷鹤
来源:
财会月刊:会计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创业激情
建筑师
巴哈马
女士
跨国
新英格兰
黑人女性
-
描述:
人的创业激情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出来的。 就拿唐娜·杨来说吧,她的创业初衷来自于一次文化“休克”。杨女士从小在人烟稀少的巴哈马Andros岛长大,长大后,她一直以职业女性的形象露面。2003年,她嫁给建筑师拉瑞·杨,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Epping。从那时起。她就不得不去努力适应新英格兰的生活。“我是公司里唯——名黑人女性,”她说,“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而且觉得我应该样样事情都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