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鲁迅】搜索到相关结果 163 条
-
《呐喊》与《彷徨》里的女性角色分析
-
作者:
陶存堂
来源:
南北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女性角色
《彷徨》
《呐喊》
-
描述:
鲁迅曾经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基于这样的启蒙立场,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
-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以《祝福》《离婚》《伤逝》为例
-
作者:
魏程明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解放
女性主义
-
描述:
《祝福》、《离婚》、《伤逝》是鲁迅创作的三部反映中国妇女命运的小说。这三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善良勤劳的样林嫂,还是大胆泼辣的爱姑,亦或是果敢又脆弱的子君,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
-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无妻性
-
作者:
何芬芳
来源:
黄冈师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无妻性
鲁迅
女性形象
-
描述:
地失落了”,因而,妇女的解放、女性正常妻性的恢复,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妇女解放问题,而是一个远为复杂的社会解放问题。本文以鲁迅杂文中的一些观点为根本依据,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无妻性及其相关问题作了比较透辟的阐发。
-
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浅析
-
作者:
舒耘华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鲁迅
小说
-
描述:
本文从社会、婚姻,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指出妇女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不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唯一归宿是妇女解放的前提。
-
鲁迅作品中善与美形象的缺失及成因
-
作者:
冯晓青
来源:
南都学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国民性
性格
人物形象
-
描述:
有人认为鲁迅作品中缺少对善和美的歌颂,没有塑造可爱的女性形象,这可能是因为鲁迅才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太贫瘠。我认为鲁迅生活的时代及其生活的经历促使他弃医从文,其目的是疗救中国国民的精神
-
鲁迅笔下女性文化的特质
-
作者:
王肖菊
来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质
鲁迅
女性文化
-
描述:
。”鲁迅正式从这一理性视角,去对特定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多维生存状态下的女性,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把握,并成功地刻画出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的。
-
《离婚》的悲剧意义解读
-
作者:
杨利香
来源: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离婚》
爱姑
-
描述: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
-
论《故事新编》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尹慧慧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传说
女性意识
鲁迅
-
描述: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
作者:
方璐
来源:
人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独立人格
祥林嫂
鲁迅
悲剧
-
描述:
鲁迅作品的精神底蕴对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影响,在语文教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祥林嫂之死,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摧残,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独立人格的缺失。这种缺失表现为:女性无法意识到独立人格的重要性——祥林嫂等文中女性人物对封建礼教愚昧的顺从,民众蔑视女性独立人格——鲁镇人民对祥林嫂遭遇的冷漠态度。
-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作者:
何雨诗
董张
刘颖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势力
鲁迅
看客形象
农民形象
-
描述: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对妇女问题极其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如单四嫂、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此通过梳理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认为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由于他们
<
1
2
3
...
5
6
7
...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