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类型化想象
作者: 赵艳花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妖妇型   类型化   女性形象   天使型   郁达夫  
描述: 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化为妖妇型与天使型两个类型,男主人公受到了妖妇型女性肉体的吸引,但又对自己在性(性别)上的被动地位感到屈辱,因而会通过自我忏悔或惩罚来否定她们;天使型女性的单纯与同情安慰
从同情到诅咒: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作者: 张晓霞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赞美   同情   诅咒   郁达夫   女性  
描述: 郁达夫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女奴、女神和女妖。对这三种女性类型,作者投注着不同的感情:对女奴的同情、对女神的赞美和对女妖的诅咒。对女奴的同情中夹杂着更多的是自我叹息与自我赏玩,对女神
郁达夫的小说
作者: 崔绍怀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迪功能     小说   郁达夫   女性  
描述: 郁达夫的小说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反映了生活在当时社会当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贫穷与饥饿,披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与黑暗状况,描绘了清新的自然风光和纯美景色。本文试图将郁达夫小说所
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类型化想象
作者: 赵艳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妖妇型   类型化   女性形象   天使型   郁达夫  
描述: 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化为妖妇型与天使型两个类型,男主人公受到了妖妇型女性肉体的吸引,但又对自己在性(性别)上的被动地位感到屈辱,因而会通过自我忏悔或惩罚来否定她们;天使型女性的单纯与同情安慰
玄镇健和郁达夫身边小说比较研究——以初期的中短篇小说为中心
作者: 皮梦迪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边小说   玄镇健   表现技法   人物形象   郁达夫  
描述: 都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国门,同时以此为契机,当时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也都随之一起涌入。1919年韩中两国相继爆发了著名的“三一运动”和“五四运动”,身边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登上两国文坛的。玄镇健和郁达夫
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
作者: 薛跃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屠格涅夫   现实   诗意   社会责任感   郁达夫  
描述: 在对中国新文学的进程进行考察时,不难发现,中国的五四新文学是在对外国文学进行广泛学习、融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批先知,在建构中国新文学的格局时,得到了外国文学
传统 突破 妥协:《迟桂花》女性形象概说
作者: 叶俊   管水仙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妥协   《迟桂花》   传统   突破   郁达夫   女性  
描述: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女性地位开始提高。郁达夫小说《迟桂花》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可谓当时女性的缩影,她们受害于传统,在传统中突破,又在突破中妥协。理想与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李肇正、郁达夫“落魄文人与女性”作品之比较
作者: 黄柏刚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道主义   李肇正   中篇小说   《永不说再见》   女性形象   郁达夫  
描述: "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李肇正新近发表的中篇小说<永不说再见>(<小说月报>2002年第12期,<当代>2002年增刊,以下简称<永>),以写实的笔法,对文坛和社会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揭示.
并不枯萎的白玫瑰:我看《子夜》中的林佩瑶
作者: 赵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记文学   子夜   北京地区   吴荪甫   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玫瑰   女性形象   小说   郁达夫  
描述: 导师荐语:我结识赵楠同学是在2008年春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上。随后她选择跟我做本科学年论文,题目是"‘真实’与夸饰的悖论空间——从‘日记文学’看郁达夫自我形象的塑造"。从她对研究对象郁达夫的执意选择本身我就看出她热爱文学的天性与潜质。
从姚木兰形象解析《京华烟云》
作者: 张方   来源: 学语文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木兰   红楼梦   庄周哲学   林语堂   哲学思想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小说   郁达夫  
描述: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借鉴《红楼梦》的艺术方式写成的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小说,它的成功奠定了林语堂作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小说塑造的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传达出的庄周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小说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