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同情】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厌恶还是同情:谈毛姆《赴宴之前》中的女性形象刻画
-
作者:
丁红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情
白日梦
女性
-
描述:
自20世纪80年代毛姆的作品译介到中国以来,国内就不断有批评者指责毛姆的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反妇女倾向,但事实上他在不少作品中对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表达着深切的同情。他在《赴宴之前》中看似刻画了一个谋杀
-
浅谈史湘云的“少女情愫”
-
作者:
李遵智
来源:
教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冷美人
同情
大家闺秀
博学多才
-
描述: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中,《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堪称当家花魁,淑女风范,样貌出众,博学多才,但是她是众人眼中的“冷美人”,圆滑世故,这些性格特征与她所处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本文从薛宝钗艳冠群芳、性格特征、和宝玉的爱情以及最后的悲剧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
浅析蒲宁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
作者:
梁雪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情
女性形象
特殊性
蒲宁
-
描述:
蒲宁(1870-1953)是俄罗斯古典文学最后一位重要作家。1933年他因"以严谨的艺术才能在文学散文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把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民族文学成就向世界做了最好的展示。
-
同情女性主义的男作家:福斯特与其笔下人物
-
作者:
黄书钦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同情
人物分析
福斯特
女性主义
-
描述:
的人物形象。通过塑造一些追求独立人格和解放的女性形象,福斯特表现出他对女性主义的同情。露西·霍尼彻奇、爱德拉·奎斯蒂德及一些印度妇女是拥有女性意识的代表人物。同时,福斯特还创造出许多有男权意识的男性
-
从反讽到同情——《悲痛的往事》中的叙述风格与女性形象
-
作者:
钱俊
来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情
叙述风格
反讽
女性形象
《悲痛的往事》
-
描述:
几乎从一开始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形式将她的话语和思想嵌入到男主人公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之中。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使用从反讽到同情的叙述风格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为何选择这种特定的叙述风格,从而揭示出作者如何通过对叙述角度和话语思想表达方式的选择来表现孤独与瘫痪的主题。
-
从同情到诅咒: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
作者:
张晓霞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赞美
同情
诅咒
郁达夫
女性
-
描述:
郁达夫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女奴、女神和女妖。对这三种女性类型,作者投注着不同的感情:对女奴的同情、对女神的赞美和对女妖的诅咒。对女奴的同情中夹杂着更多的是自我叹息与自我赏玩,对女神
-
谈《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
-
作者:
邓晨晨
来源: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冷美人
同情
薛宝钗
大家闺秀
博学多才
-
描述: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中,《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堪称当家花魁,淑女风范,样貌出众,博学多才,但是她是众人眼中的“冷美人”,圆滑世故,这些性格特征与她所处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本文从薛宝钗艳冠群芳、性格特征、和宝玉的爱情以及最后的悲剧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
同情与批判:福克纳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
作者:
李庆华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情
塑造
批判
性格
女性
-
描述:
福克纳所塑造的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 ,具有个别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生活内容。这些人物形象渗透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观念 ,表现了他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
论《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的幻灭经历和成长
-
作者:
刘鑫磊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圣·德雷沙
同情
多萝西娅
幻灭
女性成长
-
描述:
作为一位重要的19世纪作家,乔治·爱略特倍受女性主义批评的关注,其巅峰之作《米德尔马契》中的女主人公多萝西娅一直以来都是爱略特研究界普遍争论的焦点。女权主义认为爱略特对多萝西娅从胸怀伟大理想的非凡女性到为妻为母的普通女性角色的描写是令人失望而不满的,认为作者对女主角的远大理想诉求的低调处理没有给女性指出更好的出路,并把多萝西娅归结为女性解放运动中的失败任务。本论文认为乔治·爱略特向读者展示了多萝西娅作为一个普通女性自我探求的成长历程,其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不仅停留在揭露女性问题的表面层次,而且为女性提供了进
-
志贺直哉的女性观
-
作者:
李坚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同情
冲突
人道主义
调和
本能
-
描述:
很多人认为志贺直哉的创作动机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其父亲的矛盾冲突。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主人公在与父亲发生争执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而被认为是日本近代社会中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作者与父亲的和解又导致了其后期的作品中出现了追求和谐统一境界的倾向。由此可见,对志贺直哉父子关系的研究是理解志贺文学的关键。但是本文试图把作者实际生活以及作品当中所出现的女性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志贺直哉的女性观。引言部分先介绍了迄今为止对志贺文学的研究大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情况,阐述了本文将重点放在女性人物身上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