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她”写作:当文学遭遇女性
作者: 子衿   来源: 新作文(高中生适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女作家   中国作家   阎连科   世界文坛   长篇小说   女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发光体   新西兰   迅猛发展  
描述: 在如今的世界文坛,女性文学作为一支不可被忽略的力量正在迅猛发展。在82岁的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5天后,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布克奖揭晓,28岁的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凭借长达832页的长篇小说《发光体》,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得主。而就在今年5月22日,美国女作家莉迪娅·戴维斯,从包括中国作家阎连科在内的10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赢得2013年
诺奖获得者门罗:用一生的时间去爱短篇
作者: 付秀宏   来源: 华人时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形式   契诃夫   加拿大   心理描写   中国旅行   门罗   女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   获得者  
描述: 她从中国旅行回去最大的感受是:在中国竟有那么多人……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有些意外地荣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并爆出单凭短篇小说也能荣膺最高文学奖的佳话。门罗不是契诃夫,胜似契诃夫。这一事件,证明独特的文学匠人也能成为大师。古语日,法乎其上,得乎其中,门罗以一生的时间经营短篇小说,把这种文学形式带到完美境界。正是细腻的情节和现实的心理描写,把人们带入了加拿大女性的情感
莱辛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及象征意义
作者: 何英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男权文化   生存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   西方女性   象征意义   人类精神家园   女性主义意识   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笔记》  
描述: 2007年,88岁高龄的多丽丝·莱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女性主义文学在21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思想。在这个世纪,女性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文学的舞台上,一直以来都是男性主导,男性成为统治人类精神家园的主宰,然而,女性作家的不断出现为这个舞台增添了无限色彩,体现了在新世纪男女平等的思想,也表现了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存与相互理解,为提升人类的生命价值和
辛酸的旅程:对《秀拉》中三个人物疯癫行为的解析
作者: 李广宽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娃   疯癫   黑人女作家   秀拉   少数族裔   黑人女性   旅程   辛酸   行为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托妮·莫瑞森是美国当代最为知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的作品致力于真实地反映美国少数族裔人群的生活。她在1986年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为黑人妇女写作的。” 1
多丽丝·莱辛:拒绝循规蹈矩
作者: Lynn   Neary   白色声响   来源: 疯狂英语(中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女性作家   种族主义   政治小说   女权主义   诺贝尔奖   珍珠   女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描述: 一直以来,文学界都由男性主导。而去年两个重要的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文学奖都颁给了女性作家,两人都以黑马身份获奖,令女性文学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曾经有人把女性文学比喻为遗落暗流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女性光芒。希望这两位女作家的获奖能吸引更多的目光,让这颗珍珠最终浮出水面。
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十大女作家
作者: 周国忠   魏献策   来源: 世界文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文明   问鼎   女作家   艺术作品   诺贝尔奖   意识觉醒   女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十大女作家
探索黑人女性文学的“蓝眼睛”
作者: 胡周   来源: 大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生活   眼睛   黑人女作家   托妮·莫里森   鞋子   美国俄亥俄州   扫描   作品   女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尽管她认为作家笔下的作品,犹如脚上的鞋子必须合脚而舒适,她却一直以自己那双"蓝眼睛"扫描着黑人生活特别是黑人女性生活的每一角落。托妮·莫里森,一位1931年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德恩镇的黑人女作家。也许从小便深切感觉到的家境的贫寒、社会的不公,使她一生争强好
解读伊丽莎的三重身份:妻子、女老板、母亲:《天使望故乡》人物分析
作者: 郑军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菲茨杰拉德   悲剧形象   母亲   沃尔夫   解读   长篇小说   房地产   天使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1],只可惜的是沃尔夫英年早逝,令人扼腕[2]。伊丽莎作为甘特的妻子、房地产女老板和6个孩子的母亲,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其事迹贯穿作品始终。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处于绝对的"女一号"地位,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形象。本文拟通过剖析伊丽莎的三重身份解读其悲剧形象。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喧哗与骚动》的解读
作者: 韩彩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喧哗与骚动   女性主义视角   凯蒂   威廉·福克纳   家庭   人物形象   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人物  
描述: 一、小说《喧哗与骚动》简介《喧哗与骚动》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福克纳是一位在文学界非常闻名的并且享有一定地位的作家,曾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发表于1929年,是威廉·福克纳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无处安放的自我
作者: 薛燕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戏剧   女性观   奥尼尔   爱恨交织   普利策奖   本我   非理性   玛丽   人物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一生致力于戏剧的创作和研究,创作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50多部作品。奥尼尔一生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在奥尼尔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中,女性人物也是精彩纷呈的。由于其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对母亲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影响着奥尼尔矛盾的女性观形成。在他的作品中既有着一批反传统、非理性、疯狂甚至淫荡的"悍女"或"恶妇",同时他以满怀同情和理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