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存在边缘
作者: 刁曼云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边缘”生存   形象   父权社会   话语权  
描述: 夏洛特.勃朗特(1816-1855)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简•爱》(1847)发表后立即获得巨大成功,获得大多数批评家和读者的好评,被很多人认为是经典女权主义作品,许多评论家都从女权主义理论的视角给于高度赞誉。它的成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体裁的恰当选择和不同的信仰能够相互容忍的宗教形势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受基督教,父权社会以及殖民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且随着女权主义批评的深入和后殖民女权主义的发展,从女权主义的反抗父权社会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来看,并且运用后殖民主义和后殖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解放主题的比较
作者: 郑昕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权   女性解放   女性文学   话语权  
描述: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中西方文学史中以女性解放主题的文学开始在文学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西方的女性解放主题出现在文学中的时间比较早,在工业革命以后一些像《简爱》、《觉醒》等有影响力的作品便开始出现,这其中除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之外还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等原因,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的觉醒。中国的女性解放由于开展的比较晚,而一开始便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从秋瑾,到五四时期的丁玲,卢隐等到现代的“身体写作”每一步的发展都可以看到西方女性解放的影子。中国的女性解放,虽然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却与西方的女性解
Searching for Voice--Expounding the Feminist Discourse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作者: 刘怡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力   女权主义话语   声音   话语权  
描述: 社会中,女性话语权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她们只能或是以男人的声音说话,或是保持沉默,因此,女性寻找自我声音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女性文学传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赫斯顿通过塑造
局内的局外人:女性研究者在学术圈的尴尬处境--也谈突破男性学术话语霸权的必要性
作者: 张志华   来源: 2011年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学术圈   话语权  
描述: 女性在自身发展遭遇瓶颈之时的反思,让女性认清了一个事实,即男性把握着各个领域的话语权,导致女性在取得一些进步后就难取得更大突破。在学术研究领域,类似的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学术领域既定的知识建构方式由
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
作者: 王纯菲   来源: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女性伦理   女权主义   话语权  
描述: 对文学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下世界性的话语批评形态,自20世纪末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话语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始终热度不减。然而,取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之石,攻中国女性文学之玉,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女性文学表现的民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体现于女性及女性文学形象上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加以表现的。从主导倾向上看。如果说西方女性的“他者”地位主要在于男性政治、社会地位上的排“她”并导致“菲勒斯(Phallus)中心主义”确定,那么以儒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父权制男性中心话语制定的女性伦理道德,则是中国女性历史上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特点及原因探究
作者: 王明娟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从属地位   角色转换   自传色彩   话语权   传统偏见  
描述: 在传统的西方文化里,历来有一种"偏见",称女性是"万恶之源"。长期以来,女性被压抑了情感,文章试图从英国19世纪女性作家所处的文化传统、家庭、社会等几个角度分析她们于野蛮的血污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解读她们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其作品的特点、局限性及原因。
另类女性: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女性主义研究
作者: 赵娜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恋   他者   精神生活   流动性思维方式   话语权  
描述: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当代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中的四个女性人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对这四个女性人物的另类女性方式的解读,揭示了作为被赋予他者含义的女性本身就具有对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和颠覆,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女性的超越力和构建主体性的潜在力。 本着妇女屈从的地位是由于文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生理的差异,本文相信妇女可以构建自己的主体性。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声音和自己的行为方式。根据存在女性主义者西蒙尼·波弗娃的他者概念,本文旨在挖掘和呈现四位妇女有别
从女性叙事主义角度分析《理智与情感》
作者: 郑翔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学   女性叙事主义   话语权   女性主义   性别  
描述: 简·奥斯丁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她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奥斯丁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中清楚的看到她对女性价值的思考。1811年,简·奥斯丁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在这本书中,她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婚姻的诉求—那就是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奥斯丁文本的研究限于女性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各种新兴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发展,尤其是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的交叉学科—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出现,为研究她作品提供
“掌柜”与“掌贵”:临夏州乡村回族妇女家庭经济生活研究
作者: 马歆星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认知   经济生活   回族   话语权   女性  
描述: 女性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女性的发展不仅仅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发展,甚至对于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女性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中,有关回族女性的话题也进入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传统研究多把关注视角放置在将回族妇女所处的地位,受到的待遇与回族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乃至宗教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透过回族女性的生活,进而了解整个民族的发展变迁。本文在前人相关回族妇女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掌柜”与“掌贵”这一对同音不同意的词语,以临夏州乡村回族
国共媒介话语权角力:《新华日报》对宋庆龄的报道解析
作者: 马玉林   梁忠翠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   战时舆论   统一战线   宋庆龄   话语权   《新华日报》  
描述: 宣传媒介对她的封锁,正视其功绩;她能够为中国及中共赢得海外友好人士的道义支持与物质援助。《新华日报》对宋庆龄的着力宣传既增强了《新华日报》的影响,又加深了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相互间的信任。历史证明《新华日报》对宋庆龄的宣传运作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也是战时舆论状态下国共媒介话语权角力的真实写照。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