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诗歌】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丽芬
来源:
商业文化(学术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居易
诗歌
女性
-
描述:
白居易在其诗歌中有大量的女性形象,本文从这些形象出发,来探讨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个人面貌,更好的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并揭示感情矛盾之处。
-
在天国与俗世之间——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的诗性超越
-
作者:
朱小琳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
清教
-
描述:
北美殖民时期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创作风格清新细腻,意象单纯率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拷问父权、神权和教义,揭示了清教规范和人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她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解力在诗歌中调节
-
徘徊在彼岸的爱
-
作者:
何劲虹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理想
诗歌
爱伦·坡
小说
-
描述:
文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作家之一,爱伦·坡在作品、思想、文艺理论等方面的天赋与过人之处更是不容小视。那么爱伦·坡是如何在他的创作中去表现“女性理想”的呢?在爱伦·坡的诗歌中,美丽的女性被送上天堂,而弥留之际的女性
-
拜伦的生命伦理论
-
作者:
梁桂平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拜伦
宗教
生命伦理
-
描述:
从当代生命伦理学角度看,拜伦是一个十分热爱并注重生命感觉的伟大诗人,其生命伦理意识有着鲜明的个体特征:从生命个体出发,讲究生命的质量,追求享乐、情爱的现实人生;爱其所爱,乐其所乐,从容面对死亡,属于典型的重生乐死;努力追求生命的最高意义,并为生命的崇高意义而牺牲。主要体现在情感世界、性爱世界以及生命世界三个层面。这样的生命伦理观直接造成了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引发他一生的情感漂泊、为追求崇高的生命意义而客死他乡的结局。拜伦的生命伦理观形成有来自个性、家庭、成长经历等主观因素;也有来自英国社会政治、道德
-
黑人女性问题作为视角:解读兰斯顿·休斯的组诗《你的女士》
-
作者:
罗良功
来源:
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诗歌
黑人女性问题
兰斯顿·休斯
视角
-
描述:
兰斯顿·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以一位黑人女性为主要言说者的诗歌,被作为组诗收入休斯在1959年出版的自选集《兰斯顿·休斯诗选》中,冠名为《你的女士》。这组女士诗塑造了一位具有尊严、独立
-
姚燮女性题材诗歌论略
-
作者:
郑雅宁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历史意义
女性形象
审美价值
姚燮
-
描述:
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姚燮不仅创作有许多反映鸦片战争风云、人民深重灾难的著名诗篇,而且作为一个对衰朽时代有敏锐感触的进步诗人,他还写下了不少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优秀诗作。这些诗歌真实描写诗人所处时代的众多
-
Robert Browning,a Rebel against Patriarchy——A Study of Images of Women in His Poetry
-
作者:
林琳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伯特·勃朗宁
父权制
诗歌
反抗者
女性形象
-
描述:
Robert Browning,a Rebel against Patriarchy——A Study of Images of Women in His Poetry
-
艾米莉·狄金森的矛盾性
-
作者:
周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作手法
诗歌
思想意识
矛盾性
艾米莉·狄金森
-
描述:
,一个创作丰富风格独特却谜一般的人。在她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众多读者和学者依然对她的诗歌驻足留连,情有独钟。 狄金森的诗歌主要包括自然、宗教、爱情,人生、死亡等几大类,这些诗歌表面简朴
-
十七世纪美国女性文学述评
-
作者:
王庆勇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日记
哲学作品
清教
十七世纪女性文学
被俘叙事
-
描述:
国内学界对美国十七世纪的女性文她们的代表作品和创作体裁,揭示了她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肯定了其对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女性文学所做的重大贡献.
-
乐府诗三位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黄英莲
来源:
考试(教研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兰诗
诗歌
孔雀东南飞
性格
汉乐府诗
刘兰芝
女性形象
陌上桑
人物形象
罗敷
-
描述: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分别选了著名汉乐府诗《陌上桑》和并称“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这些诗歌,都来自民间,体现出伟大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此同时,诗中传神的人物描写,铺陈手法和映衬艺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