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萧红】搜索到相关结果 163 条
-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小说创作之管窥
-
作者:
李伟娟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
女性作家
创作手法
英语短篇小说
小说创作
艺术表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
萧红
世纪初
-
描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是20世纪初中外文坛上两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前者被誉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英语小说的先驱,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①的称号。后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
-
“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
-
作者:
迟子建
闫秋红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作家
王安忆
东北作家
伪满洲国
萧红
女性文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
历史小说
作家群
-
描述:
闫秋红(以下简称闫):您最初是以营造童话般的氛围而引人注目的,许多中短篇都印证了这一点,但后来还是超越了“北极村”童话,创作日趋恢宏和厚重,近作《伪满洲国》极有典型性。您能就此谈谈对历史小说的理解吗?您把它定位在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范畴
-
《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3期(总第7期)要目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学
陈洪
接受史
文学家族
新世纪
回顾与思考
主持人
南开大学
萧红
要目
-
描述:
性别主持人:乔以钢萧红与中国女性文学—纪念萧红诞辰百年乔以钢萧红香港居地及安葬地考辨林幸谦郭淑梅招魂、分裂与质询
-
人与性:女性自我的真实镜照
-
作者:
肖南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爱情理想
莎菲
女性观
思想革命
张爱玲作品
文化心理
凌淑华
萧红
知识女性
-
描述:
从表现人的角度说,文学是"人的文学",作为人的"半边天",女性的文学也应是"人的文学"的"半边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礼教、伦理等方面的禁锢,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反映女性的文学作品不多,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更
-
政治意识与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价值取向
-
作者:
林荣松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四女作家
革命女性
新文学
丁玲
现代女性作家
政治意识
三十年代
萧红
价值取向
女性文学
-
描述:
命运多舛的中国女性文学,终于在五四大潮的催生下崛起。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竞相出现,曾经那样强烈地震撼了文坛。从二十年代末开始,第二代女作家和着时代的节拍拓展女性文学的境界,以阳刚之气令人耳目一新。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由于政治意识的强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嬗变,并从而具有了不同于前一时期的品格。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考察的文学现象。
-
萧红小说中的女儿性
-
作者:
徐妍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主性叙述
女儿性
意向性
《后花园》
体恤情怀
个性特征
萧红
印象性
女性文学
小说
-
描述:
萧红小说中的女儿性
-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的女性命运解读
-
作者:
王玲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海音
呼兰河传
人生悲剧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命运
女性形象塑造
生存状况
萧红
悲剧命运
下层妇女
-
描述:
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女作家之一。她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执着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她在《呼兰河传》中对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
-
寻找家园的孤独之旅——论20世纪女性文学的逃离主题
-
作者:
赵树勤
来源: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的情结
20世纪
男权文化
菲勒斯中心
女作家
拒绝
中国女性文学
逃离
皈依
萧红
-
描述: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逃离话语经历了从逃离到皈依--在逃离中拒绝的历史性演变,这种通过逃离使妇女得到力量和自信并走进历史的乌托邦,有其批判和颠覆菲勒斯中心的作用,为妇女进步提供了前景和目标.
-
丁玲女权主义之断想──兼谈中国女性文学
-
作者:
林伟民
来源: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菲
包办婚姻
创作视野
鸳鸯蝴蝶派
中国女性文学
女权主义
女性书写
萧红
知识女性
三八节
-
描述:
丁玲女权主义之断想──兼谈中国女性文学
-
简论“左联”时期的女性文学
-
作者:
连子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个体
在同一地平线上
文学传统
娜拉
女权运动
女性命运
“左联”
萧红
庐隐
人从
-
描述:
一、综论 男女平等共享世界的日子是一定要到来的!这似乎已成为很长时期以来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心中一个极为美妙的憧憬。然而,这一理想境界的实现并不因女权运动在本世纪初使妇女获得世界性的选举权而轻而易举,也并不因男女两性在外在形式上仿佛已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而立竿见影。事实上,它需要人类许多代人从观念和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刻而自觉的斗争,单凭女性个体的孤军奋斗是很不够的。为什么太平天国时女子期待的“太平天国”遥遥无期?为何康有为《大同书》为女子呐喊的“大同世界”也无异于一个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