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自由】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萨拉·伍德拉夫:觉醒的新女性: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新女性形象
-
作者:
刘文尧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神秘
自由
新女性
-
描述:
约翰·福尔斯创作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中,福尔斯塑造了萨拉·伍德拉夫这样一位令人印象深刻又颇具争议的新女性形象.“新女性”是在19世纪后期出现,相对于“旧女性”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对男性主控社会所设置的种种限制进行奋力抵制和反抗的这一类女性.本文将主要通过萨拉·伍德拉夫编造谎言,骤然离查尔斯而去,并拒绝其求婚等一系列神秘行为,来讨论萨拉是如何逐步成长为一位新女性的.
-
浅析《1984》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安晏
来源: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84
自由
压迫
女性
-
描述:
《1984》这部作品主要是围绕男主人公的经历和心理变化来写的,但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描写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她们的描写,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书中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状态等,同时也能通过男主人公对于她们的不同态度,看出主人公内心真正追寻的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
瞬息万变的一小时
-
作者:
范晓璐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自由
觉醒
-
描述:
凯特·肖邦在其经典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在短短一小时中,束缚与自由,苦闷与快乐,生与死的对比,勾勒了一个瞬息万变的一小时,引发读者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深思。
-
从艺术生产理论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
作者:
陈曦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茨威格
自由
艺术生产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
描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以创造中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生前曾是拥有读者最多、最为人喜爱的德语作家.这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依然保持着对女性形象的细致刻画.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浅谈这部作品.茨威格创造出的这个故事,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在小说中的反映,也是社会阶层在文学中的体现,是时代西方女性主义浪潮的体现;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因此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具有艺术家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独特艺术魅力,茨威格笔下的不计后果追求爱的
-
反“集权主义”文化的最高体现:评《男子监狱》
-
作者:
李翠竹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女性化
集权主义
监狱
-
描述: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后现代主义女性文学作家,她丰富的创作手法和"别样"的美学立场阐释了新时期诸多文学潮流。《男子监狱》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男性进行解构的一部典型作品。《男子监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等充分体现了文章的深刻内涵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她通过《男子监狱》传达了无政治派别、无权力中心、无性别倾向的最佳状态。
-
荒诞、自由、死亡:《秀拉》的存在主义解读
-
作者:
张浩杰
刘喜梅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秀拉
自由
存在主义
死亡
荒诞
-
描述:
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秀拉。虽然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压抑、死亡的色彩,当读完之后却总能让人感到黑人生存的希望。本文试从存在主义角度来分析莫里森的《秀拉》,进而从荒诞、自由和死亡中解释作家的写作意图,分析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其中的人生内涵。
-
一曲悲壮的赞歌:论《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的“病”
-
作者:
程美林
来源:
海外英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萨拉
“病”
追求
自由
-
描述: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经典代表作,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福尔斯创造的萨拉这一个性鲜明,行为独特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在维多利亚时代,萨拉似的新女性形象是不被接受的,是遭唾弃的、是病态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萨拉的"病"呢?它将从萨拉勇于追求欲望,萨拉自制恶名和萨拉对查尔斯·斯密森的自我意识的启蒙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
花一般的女子:林黛玉和简爱的爱情命运比较谈
-
作者:
刘菁
来源:
时代青年(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爱情
林黛玉
平等
简爱
-
描述:
《红楼梦》和《简爱》分别为中国和英国的两部文学巨著,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代表着各自时代东、西方典型的女性形象。本文回顾了林黛玉和简爱的一生,拟从其相似的出身和爱情观中探视出造成两人迥然不同的爱情命运的原因。
-
由压抑到解放: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爱情观的发展轨迹
-
作者:
石锋
王欢
来源: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解放
爱情观
自由
演变
平等
-
描述:
在宏观观照西方文学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爱情观的发展轨迹。通过西方文学史中女性形象爱情观的演变,清晰地展现了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艰难足迹。
-
《飞越疯人院》中“疯人”的存在主义解析
-
作者:
张潘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选择
荒诞性
自由
存在主义
压迫
-
描述: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60年代优秀小说家肯·凯西的一部力作,小说通过一个装聋作哑的印地安人在疯人院的所见所闻——精神病人受到以大护士为首的“正常人”及各种荒谬规则的束缚与压制,勇敢的麦克墨菲带领病人们积极反抗的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和寓言的方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高度工业化和现代文明对人的压抑与腐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是60年代反文化思潮的一面旗帜。这部小说与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一并被称为“垮掉一代”的经典之作,因此,其文学、文化价值不容小觑。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