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老舍域外小说创作研究
作者: 窦雅珺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幽默风格   文化主题   域外小说   老舍   女性形象  
描述: 20世纪20年代,老舍在英国正式踏上他的创作道路,至40年代美国访学时期小说创作已趋成熟。西方近代思潮与中国传统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老舍英美两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另外英美两国的文化视野也为其提供了不同
性别与时代差异的影像:老舍、叶广芩对比
作者: 王子龙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叙事   宏阔与婉约   叶广芩   老舍   京味  
描述: 老舍作为现代“京味”文学的开创之祖与当代“京味”文学的“舵手”叶广芩在创作风格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由老舍所构建的京味文学创作体制上,但二人的创作并不是一样的。老舍作为一位男性作家
李泰俊与老舍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 金春蓝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人物形象   李泰俊   怀旧情结   创作特点   老舍  
描述: 本论文是关于韩中两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李泰俊与老舍的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李泰俊和老舍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朝中两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批判,并以此丰富了30年代的文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老舍笔下的女性语言特色
作者: 韩杨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特色   配合原则   老舍   礼貌原则   女性  
描述: 老舍是一位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作家。平实、质朴的语言及幽默风格使其享誉国内外,并获“语言艺术大师”的殊荣,其对文学语言的贡献不可磨灭。老舍出身贫苦,经历坎坷。这些磨难不仅构成了他复杂的心理,同时也成为他
老舍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林新鸿   来源: 民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落后女性   抗战女性   解放女性   老舍   女性形象  
描述: 从小说开始创作的老舍,在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加入了创作更为有实际作用的话剧创作,<残雾>开启了老舍的话剧创作的发端.借助其小说的成就老舍写了大批带有小说色彩的抗战话剧.建国后老舍应周恩来的邀请回国,这个时期主要是戏剧与曲艺上的成就.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受人关注.
老舍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林新鸿   来源: 民风·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落后女性   抗战女性   解放女性   老舍   女性形象  
描述: 从小说开始创作的老舍,在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加入了创作更为有实际作用的话剧创作,《残雾》开启了老舍的话剧创作的发端。借助其小说的成就老舍写了大批带有小说色彩的抗战话剧。建国后老舍应周恩来的邀请回国,这个时期主要是戏剧与曲艺上的成就。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受人关注。
小山多“娇”人多情
作者: 王在恩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济南   修辞手法   冬天   形象美   体分析   老舍  
描述: 可爱的山。山在老舍眼里如诗如画,山在老舍眼里有情有味。而有情有味,更多在于老舍先生所用的修辞手法多涉及女性形象。下面就具体分析文中形象的美妙所在。
现代小说家新释五题
作者: 吴福辉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废名   丁玲   茅盾   萧红   老舍   小说  
描述: 本文选取茅盾、老舍、丁玲、废名、萧红五位小说家进行“经典”新释。茅盾的《幻灭》和《虹》形象饱满,结构宏大,把个人命运有机地组织到历史大事件中去,使历史材料中深藏了“人”的主题,具有饱满的历史感;老舍
虎妞:一个城市悲剧女性的形象
作者: 唐锦文   来源: 攀枝花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虎妞   驼驼样子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城市悲剧女性   老舍   女性形象  
描述: 虎妞对祥子的追求,是她对幸福的向往,对命运的反叛.但她与祥子的结合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婚姻,其结果是以悲剧告终.虎妞是一个城市悲剧女性的形象.虎妞悲剧的形成有以下原因:(1)家庭环境的驱使;(2)社会环境的制约;(3)畸形的性压抑.
女性主体意识在老舍《月牙儿》中的折射
作者: 潘洁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折射   传统伦理   女主人公   女性主体意识   老舍   代表作品   女性形象   月牙儿   男性   短篇小说  
描述: 短篇小说《月牙儿》是老舍的一部代表作品,不仅仅由于老舍在其中站在城市贫民的视角对社会中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也不是因为它如同一部悲情的长诗,充分地体现出短篇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性,主要在于它凸显出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