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罗敷形象的再认识
作者: 何平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罗敷形象   汉乐府民歌   《陌上桑》   女性形象  
描述: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在课堂教学中,它一直被误读,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宝贵、不畏权势,敢于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女性形象——秦罗敷”。而学生也津津有味地感受其美丽及机智。我觉得:我们不能囿有前人的结论,而应当结合历史知识、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下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图展示其本色:一个古人虚拟的美丽的童话。[第一段]
『罗敷夸夫』背后的古代文化:析《陌上桑》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尚洁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精神   罗敷形象   女性意识   使君   社会文化   贵族阶级   社会话语   陌上桑   女性形象   文学实践  
描述: 《陌上桑》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汉诗佳作,不仅在文学实践中塑造了一个美与智慧兼具的罗敷形象,也为我们审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一般认为,《陌上桑》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霸权社会话语时代的平民遭遇,肯定了平民的主体价值和反抗精神。在文学阶级观念的影响之下,这样的解读往往已经满足了文学评价的需要,但也恰恰是这种观念局限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罗敷的反抗,借助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支撑罗敷激起反抗信念并获得反抗成功的助力在哪里?在诗歌的情节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四) 内美外秀的蜕化——罗敷形象的精神价值及历史流变
作者: 韩晓云   来源: 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价值   一夫一妻制   中国文学   历史流变   内美   罗敷形象   《古今乐录》   《陌上桑》   女性形象   妇女观  
描述: 罗敷,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丽而勇敢的女性形象流传千古。人们总是注意她的不畏强暴、机智灵活的方面,而很少去分析这个形象的内涵。本文主旨在于通过罗敷形象的历史形成以及后来的社会流变,揭示这个形象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产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以期在罗敷形象的研究中,找到一个突破性进展的阶梯。 (一) 《陌上桑》是一首古代的乐府民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本篇“题解”说: 《古今乐录》曰:“《陌上桑》歌瑟调。古辞《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篇》。”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
《陌上桑》主题新探
作者: 杨正国   任志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敷形象   使君   虚构   新主题   主题思想   陌上桑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共性化   新解  
描述: 《陌上桑》主题新探
“头上倭堕髻”之于罗敷形象的塑造
作者: 高明泉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敷形象   诗歌   中国文学史   手法   采桑女   中国古代文学   侧面描写   陌上桑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汉代乐府诗歌《陌上桑》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自然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艺术典型。那么,这个形象的塑造究竟是通过哪些手法实现的呢?历来的研究者认为是通过诗歌开篇的烘托、渲染以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神情动态的侧面描写,以旁观者的情态、心理变化,通过反衬手法来表现的。游国恩指出:《陌上桑》“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
《陌上桑》解读——作者意图·叙述结构·读者接受
作者: 李社教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叙述   叙述单元   叙述结构   叙述者   读者接受   罗敷形象   第三人   作者意图   《陌上桑》   叙述方式  
描述: 写一篇作品,作者自然要表述自己的意图。在《陌上桑》这首诗中,作者的意图是要塑造“秦罗敷”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然而作者的表述意图是一回事,能否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意图,如何把握甚至强化作者的意图又是一回事,特别是后者,可以说是衡量作者的创作成功与否的一把尺子。因为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不同时空的读者的接受。 纵观全诗,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虽然作者占据了全知全能叙述的有利地位,但同时也为自己意图的表达和实现设置了阻碍。因为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