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1990年代小说中的“女娲”原型
作者: 朱文雯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   女娲原型   女性形象   精神危机  
描述: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关于“女娲”的众多神话传说,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这些神话传说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了整个民族关于“女娲”原型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一些女性家族小说,试图对女性家族追根溯源,如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到了90年代随着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与明确,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集中出现了一批表现受到“女娲”原型明显影响的“女娲”形象的小说,如徐坤的《女娲》、岳恒寿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精神危机
作者: 苏建荣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救赎   奥康纳   短篇小说   精神危机  
描述: 崛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南方文学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和严肃而带悲剧色彩的主题、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罪恶感与失败感给美国文坛增添了异彩。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当代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被誉为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一生笃信天主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作品多取材于南方农村小镇,描写中下阶层人们的生活和言行举止,精神危机是其作品永恒的主题。奥康纳素有“创造畸人的能手”之称,她相信作品中的人物畸形能使读者更深刻地洞悉人性、了解人生,并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发掘并展现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怪诞现象。长期以来,奥康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两性关系的困惑
作者: 李静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两性关系   女性形象   精神危机  
描述: 索尔·贝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曾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及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被誉为继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当代美国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至今已出版了包括《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赫索格》(1964),及《洪堡的礼物》(1975)在内的9部长篇小说,还有3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剧本和4部其他著作。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为贝娄的晚期佳作,集中体现了贝娄本人对当代社会婚姻,爱情的思考。这部作品在表现男女关系及婚姻恋爱主题方面极具有代表性,本论文
受难的灵魂追寻精神的家园—索尔·贝娄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熊丽婷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家园   乌托邦   人物形象   精神危机   追寻  
描述: 生命所系,在于灵魂。灵魂要有所归依,生命要有一个支点。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终止过对精神家园的探索和追寻。20世纪,现代人历经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平民百姓们生活陷入苦难之中,金钱社会不断地腐化堕落、美国人们的道德观念日益淡薄。索尔·贝娄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在这样一个混乱不堪、动荡多变的世界里,他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超越社会的表象,去思索存在的意义,探索人类走出精神沼泽的出路。大多数研究索尔·贝娄的学者们通常侧重于研究他作品的主题,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却没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