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男权社会】搜索到相关结果 20 条
-
电视相亲节目中女性性别刻板形象分析
-
作者:
常昕
来源:
新闻传播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性别刻板形象
女性形象
电视媒介
女性主义
-
描述:
最近收视率较高的电视相亲节目,越来越注重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是男权中心的文化现象并没有让位,女性的刻板形象仍然存在。本文将以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案例,通过对该节目文本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媒介符号传达女性性别刻板印象。
-
流浪女对男权社会的能动反抗:笛福笔下的摩尔·弗兰德斯形象解读
-
作者:
宋占春
来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济独立
男权社会
婚姻
《摩尔·弗兰德斯》
女性
-
描述:
英国小说家笛福笔下的摩尔·弗兰德斯,不再是以往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被动、懦弱、顺从、依赖、无能和羞于抛头露面的女性形象。她出身卑贱,命运多桀,但敢于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追求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用行动表示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反抗。
-
《黑暗的心》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李岩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暗的心》
男权社会
约瑟夫·康拉德
女性意识
叙述话语
-
描述:
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以作者刚果之行的切身体验作为素材和背景,通过主人公马洛的主体叙述,将险象环生的“黑暗非洲”旅程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自1899年问世以来,《黑暗的心》就不断引发各方学者及批评家的争议,而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康拉德小说中性别歧视的倾向更是招来众多女权主义学者的议论与批评。不过,这些评论往往忽视了文本深层结构中隐含的重要女性形象,康拉德对五位女性人物的巧妙刻画实际上是对西方父权帝制进行的讽刺和披露,以及对受到男性中心主义和帝国意识形态双重压迫的女性表达的深切同情,由于作品采取
-
试析视觉文化中如何抵制女性的“被看”
-
作者:
夏旭光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文化
男权社会
社会性别意识
女性观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体意识
男尊女卑
女性形象
男性
性别平等
-
描述:
在男权社会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女性被看、女性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自觉地塑造自己、女性被边缘化、刻板化等等都不是最可怕的,最令人恐惧和无奈的是当"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时,女性认同并参与到男权社会的建设之中,对自身无社会地
-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傲慢与偏见》中的聚焦
-
作者:
杨文澜
蒋景阳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丽莎白
叙述者
自由间接引语
男权社会
零聚焦
人物话语
聚焦者
奥斯汀
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形象
-
描述:
一、引言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灵活幽默的语言和尖锐的反讽揭露了她所处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事实。《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绅士的女儿伊丽莎白追寻幸福婚姻的过程。这部以轻松幽默著称的小说体现了奥斯汀精湛的语言技巧,吸引了学者们从文体和叙事两个角度探讨其女性主义思想。吴卫华通过分析《傲》的全知视角
-
悲剧中的自我崛起
-
作者:
丁晓俊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弃妇诗
男权社会
女子
悲剧色彩
觉醒
诗经
爱情
宗法制度
女性形象
女性自我意识
-
描述:
《诗经》弃妇诗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常被视为经典为后人评论,从中我们看到了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中的附庸的悲剧,但我们也从她们身上看到自我崛起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试图从这些悲剧中分析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和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对比,比较一下自我意识程度以及造成的相关原因。 一、引语 《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学这个大花园中最旖旎的一朵花。其中所记录下来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今都让人赞叹。而在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弃妇形象尤为突出和成功。本文从弃妇诗产生入手,分析弃妇诗中表达出的悲剧色彩,和从中表现的女性自我意识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烧马棚》
-
作者:
刘慧玫
来源:
新课程(教研)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福克纳
他者
美国南方文学
女性角色
女性主义视角
代表作家
女性形象
男性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威廉.福克纳(1879-1963)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六百多个人物,其中有诸多女性形象。有评论家认为,从福克纳所塑造的不同女性角色来看,他是个
-
男权意识下压抑扭曲的灵魂
-
作者:
张昊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左倾错误
权力体系
男权话语
男性话语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一、引语 古华的《芙蓉镇》在反思“文革”的众多文学文本当中,堪称是最为深刻和真实的一个。正如著名评论家雷达在《一卷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中所指出的那样:“《芙蓉镇》写得真,写得美,写得奇。”[1
-
《国风》情诗分类解读
-
作者:
王超
来源:
考试(中考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女子
相思树
情感
男子
解读
国风
女性形象
抒情主人公
分类
-
描述:
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数最多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本文统称之为情诗,它们被列入集子的第一部分—《国风》。"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应当说,朱熹的这种说法还是中肯的,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
-
不过是一场自由之梦
-
作者:
李伟
范晓琳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拉德
男权社会
戏剧性
交通事故
十九世纪
故事
凯特·肖邦
心脏病
短篇小说
-
描述: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然而看似实现了的自由之梦却在丈夫意外出现的事实中粉碎了,马拉德夫人也为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文通过剖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