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生命力】搜索到相关结果 25 条
-
论萧伯纳的女性观
-
作者:
李婧怡
孙媚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伯纳
社会意义
创造进化论
女性观
女性角色
莎士比亚
创作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生命力
-
描述:
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52个剧本,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系列优秀戏剧至今仍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在萧伯纳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富有魅力性格的女性,这些女性角色似乎比男性角色更有感染力。
-
在欲火中挣扎——试析玛格丽特与蘩漪的性格魅力
-
作者:
冯丽军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里
玛格丽特
繁漪
财产继承权
女性形象
中国现代
独特魅力
剧作家
生命力
周萍
-
描述:
描绘了她们身临困境而不退缩,以勃勃的生命力和一颗燃烧的心去挣扎、反抗的过程,因此她们身上就显现出异于一般文学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玛格丽特是南方种植园主大阿爹家的小儿媳。她出身贫寒,天生丽
-
“活跃的生命”与“不结果的花”——赏析《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个人物
-
作者:
陈建华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索尼娅
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战争
小说
生命力
-
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作家的审美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家所钟爱的主人公往往是作家审美理想的体现者。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中,列夫·托尔斯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想就作品中娜塔莎和索尼娅这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作些分析和比较,并以此来考察一下托尔斯泰的审美理想。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塑造女主人公娜塔莎·罗斯托娃形象的。娜塔莎是托尔斯泰诗意化了的人物,这一形象是以丹尼雅·贝尔斯(托尔斯泰的妻妹)和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托尔斯泰的妻子)为原型
-
静珍静宜合论-《活动变人形》人物论
-
作者:
曾镇南
来源:
文学自由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蒙
倪吾诚
人形
灵魂
心理层面
性格
人性恶
表现形式
女性形象
生命力
-
描述:
从人的主题看,人的罪孽感在《活动变人形》中,得到了剔骨入髓的发挥。王蒙以毫不宽贷毫不妥协的锐利笔锋,剥露着人性中的恶。他象陀思妥也夫斯基一样,带着悲悯心,无情地拷问笔下人物的灵魂。例如在性格的细腻性、鲜明
-
葛水平的创作与女性散文的生命力
-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女性散文
小说创作
散文写作
文学写作
散文集
新女性
作品
生命力
中国女性
-
描述:
近些年,葛水平的小说创作颇为引人注目,而这组文章所谈论的,则是她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其中收入四十六篇作品。女作家与散文连在一起,让人联想到"女性散文"。其实,早在"五四"前后,出自女性之手的散文作品就曾引起许多读者的注意。这种现象固然与白话文初兴的背景有一定关联,不过与其说人们对散文这种文体很感兴趣,不如说更多的是源于对"新女性"文学写作的关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