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王安忆】搜索到相关结果 14 条
-
浅析《天香》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
作者:
黄心文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安忆
《天香》
女性形象
-
描述: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缜密的叙事结构、夺人眼球的情节和精妙绝伦的语言的润色,而在这些基础上树立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天香》讲述的是晚明时期上海申氏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申家女性展现出了聪慧的天赋和坚毅的品格,刺绣也成为她们人生中的精神寄托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桥梁。
-
探究王安忆“城市系列”中的女性主义写作
-
作者:
黄雅琼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安忆
城市系列
女性形象
-
描述:
王安忆的"城市系列"描写了都市街巷里弄的世俗生活,她的小说给我们创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其作品用理解、同情的笔调描述女性,抒写这些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本文试图探讨王安忆描写女性的特别之处。
-
从王安忆“三恋”看女性的苦闷
-
作者:
刘宏鹏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的苦闷
王安忆
“三恋”
-
描述:
本论文主要从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部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出发进行研究,正面和侧面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挖掘文章所反映的女性的苦闷以及造成
-
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
作者:
李佳桐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安忆
人物
上海生活
-
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自然成为许多作家的研究对象,而擅长写上海生活的王安忆便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本文以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为中心,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
-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
作者:
徐娅婷
来源:
湖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忆
上海书写
上海精神
日常生活
-
描述:
王安忆是一个丰富多产的作家,在她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总是力求创新,其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变的风格,她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她对于上海的书写,她俨然已经成为
-
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弄堂文化研究
-
作者:
倪燕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忆
上海弄堂
作品
上海弄堂文化
-
描述:
上海,集现代、时尚、摩登于一体的城市,在这里上演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放眼望去,许多作品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安忆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一个丰富且独特的存在。谈及上海,离不开对
-
论王安忆新世纪小说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吴茜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忆
女性意识
视角
-
描述:
在对女性文学的特色富有理性的思辩、对女性意识和女性雄化等问题的论争上。作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王安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她在新世纪的作品一方面一如既往地以女性作家的文化审美书写女性
-
探索、寻根与建构——王安忆长篇小说创作研究
-
作者:
周欣蔚
来源:
延安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王安忆
寻根
长篇小说
探索
-
描述:
自七十年代以来,王安忆在当代文坛上一直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作家,她始终保持着创作上的高产,创作了许多富有现实情怀与理性思考的作品。为此,从她初登文坛开始,研究者的目光就一直伴随着她的创作,但以往的研究
-
女作家笔下的上海女人
-
作者:
小芭
刘绮黎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流苏
苏青
半生缘
王安忆
卫慧
《倾城之恋》
四季调
陈丹燕
顾曼
结婚十年
-
描述:
上海女作家笔下诞生过众多有性格有魅力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们爱生活、爱面子,她们美丽精致,又坚韧要强,她们既光彩照人,又工于心计,会做人,又会“做人家”……这里选取一些作品片段,大多是小说里的虚构人物,但不影响她们的情感、她们的风采的真实性,一鳞半爪,汇总起来就是上海女子。
-
女性民俗: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实践
-
作者:
毛海莹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经验
文学创作论
身体写作
王旭烽
王安忆
中国女性文学
批评方法
性别意识
当代女性文学
-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欧美国家,这种批评方法十分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意义,并以女性经验为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和文学现象,严厉抨击男性中心话语,以解构和颠覆的姿态以及鲜明的性别意识逐渐由边缘步入中心,成为风靡至今的女性文学批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有其发展的根源和坚实的背景,因此一旦被“移植”到我国女性文学批评领域,便难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