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消费文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大众文化视野下中国大片中的女性形象流变与思考: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为例
-
作者:
朱培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女性形象
-
描述:
轰动效应波及甚广的《金陵十三钗》似乎已接近尾声。尽管在国际认可上遭遇滑铁卢,但从国内电影人士的褒奖以及电影爱好者孜孜不倦的好评,虽带有政治历史因素在内,但以女性这个独特视角讲述,还原性比较强,普遍得到国人的认可。本文就通过这部影片中女性形象的设定,来释解一下大众文化下观众对女性角色的期待视野。
-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电视广告策划: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常晓姣
来源:
金田(励志)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视广告
消费文化
女性
-
描述:
在当今消费文化的影响之下,利用电视广告来引导消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在电视广告中,以女性为主角进行策划的广告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一方面它传播着商家的销售诉求,一方面又隐性地传播着女性应该担任的社会角色及应该遵从的社会伦理道德。借助电视媒介,广告的目的性传播构建了较为统一的消费理念,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成功的消费。
-
消费文化下的身体叙事: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另一种解读
-
作者:
梁莎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气质
消费文化
《金陵十三钗》
女性身体
-
描述: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拍摄的一部战争史诗巨作。该片展现了在南京沦陷后的一座教堂里,一群女性如何获得拯救的故事。该片向观众呈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对身体的表现亦很突出。
-
女性身体的后现代处境——从消费文化视角解读《简·萨默斯的日记》
-
作者:
苏彩琴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困境
《简·萨默斯的日记》
消费文化
女性身体
-
描述:
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彰显。身体成为资本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及对象。在参与资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身体演变为可以消费和交换的商品符号,个体简化为身体,人的存在被客体化为"物"的存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简和莫迪的处境揭示了这一语境下女性身体的尴尬处境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
消费文化视域下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
-
作者:
王营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文化主导权
女性形象
电视剧
-
描述: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大国,其自身的文化源远流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语境加速,中国也被卷入其中,于是在中国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在这场文化转型热潮中,中国逐渐迈入了消费社会。随着个人活动性、政治意识和社会自由的发展,女性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大量的参与到爆炸性的消费文化中。在消费成为当下的一种主导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女性看似处于被讨好、受迎合的地位,女性从边缘走向了中心,可是,当人们在为这种言论欢心鼓舞的时候,并没有看清这一事实的背后实质:规范女人的是男性制定的价值和准则,男性才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主人公贝恩悲剧的多维透视
-
作者:
宋春艳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悲剧
消费文化
实用主义
-
描述: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被誉为是福克纳、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继承人。作为一位精力充沛的多产作家,已进入古稀之年的贝娄于1987年发表了他的又一部长篇巨著《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沿用其一贯风格,通过描写学者贝恩的悲剧命运,对美国当代社会提出了控诉,与此同时也不忘对学者自身性格特征提出质问和反思。浪漫贝恩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当追求漂亮妻子的贝恩在鳏居十五年后和具有古典美的玛蒂尔达踏入婚姻殿堂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婚姻原来充满了诡计和骗局,爱情和家庭已经蜕变为一种不纯洁的、具有功利性的物品。玛蒂尔达与贝
-
消费文化视域中的法国新艺术运动海报设计
-
作者:
孙丽娜
来源:
北京印刷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报设计
消费文化
法国新艺术运动
-
描述:
本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简介论文基本框架,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法国新艺术运动海报设计的研究状况,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阐述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及教育,特别是在日用品消费和娱乐闲暇消费方面的生活方式与消费实践对法国新艺术运动海报设计的产生、发展的影响;第三,阐述法国新艺术运动海报的题材与分类,具体阐述日用品消费中的食品海报、生活日用品海报、科技日用品海报以及娱乐闲暇消费中的演艺娱乐海报、旅游、体育等活动海报;阐述法国新艺术运动海报的印刷技
-
怀旧文化的符号学研究:“双妹”广告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的复兴
-
作者:
许凌娜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30年代上海
权力
身体
消费文化
怀旧
符号学
-
描述:
近年来,随着昆曲热的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在一系列的文化复兴中,民国时期的上海尤其引人关注。怀旧的发生机制决定了它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只能在东西文化碰撞,过去与现在交融的时代产生。然而,学术界还没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此研究的先例。正因如此,作者想在该领域作个尝试。“双妹”是一个起源于民国上海的化妆品品牌,当时在沪上红极一时。沉匿半个多世纪后再次登陆上海时声势浩大,引来众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广告以两位具有民国风情的女子作为主角,然而细细观赏,她们的妆扮又与当时民国上海摩登女郎的样子并不相
-
试论消费文化下的泛女性气质:以《瑞丽·伊人》与《时尚·先生》叙述的两性角色为例
-
作者:
刘娟
刘于思
来源:
中国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男性形象
时尚杂志
性别形象
中产阶级
消费文化
两性角色
文化研究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
描述:
一、消费语境下的时尚杂志人物形象媒介呈现的性别形象是文化研究的经典课题,而市场细分的时尚杂志无疑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时尚杂志在中国蓬勃发展始于1987年[1]。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
-
女性主义与消费中国之新探究:评孙桂荣的《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与文学》
-
作者:
张琴凤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新世纪
后女性主义
消费时代
中国
消费文化
文学语境
女性文学研究
西方后现代主义
发展历史
-
描述:
女性主义思潮源于西方,它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三次女性主义浪潮。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面临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严峻挑战,它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女性文学及其研究也因此呈现出高潮态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文学在层出不穷的新生文学现象的冲击下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