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个女性形象之比较
作者: 王冬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崔莺莺   杜丽娘   林黛玉  
描述: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是中国文学殿堂里三位极具个性的女性,她们对待爱情的坚定和执著可谓“前无古人”,正是拥有这样的反抗勇气才让她们的形象大放异彩。然而她们大胆追求爱情的思想和方式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也就注定了别样的结局!
画像与主体意识觉醒: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之精神分析
作者: 张舒然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主体意识觉醒   杜丽娘   精神分析  
描述: 明代文学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风潮,作为最富盛名的杂剧代表,《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样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并被后人看作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文章将通过细读,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第十四出《写真》中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画像的描写来剖析杜丽娘的自恋和她的内心世界,同时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
《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樊小青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人物形象  
描述: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其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在理想实现的艰辛过程中历经四个阶段的成长,由最初的端妍恭顺的大家闺秀到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再到生死相恋的"至情"人,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勇敢斗士。在杜丽娘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思想,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与抗争,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从杜丽娘形象看晚明闺阁女性情感意识的变革
作者: 李大博   胡科迪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闺阁女性   情感意识   杜丽娘  
描述: 《牡丹亭》所塑造的杜丽娘以一个最具经典的晚明闺阁女性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晚明女性情感意识的阐释史.作者力图以杜丽娘形象为切入点,在深入探讨女性情感意识的基础上,着力表现晚明闺阁女性的情感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理论层面的透视.
打破封建藩篱,将爱情进行到底: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比较
作者: 田颍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叛逆性格   崔莺莺   杜丽娘  
描述: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两部杰出剧作。这两部戏剧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丽娘两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名门闺秀,都是豆蔻年华、如花貌美,她们知书达礼、举止优雅,但都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而不能在适当的年龄里表情抒怀而苦闷压抑,人的自然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严重束缚之下身心将难以负重,才发生了剧情里的奇妙转折——莺莺和丽娘对封建礼教展开强烈反抗。这也代表着千百年来在男权社会统治之下,备受压抑和束缚的广大妇女同胞女性意识的觉醒。
叛逆的闺秀:杜丽娘与薛素姐之比较
作者: 赵云彩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   牡丹亭   醒世姻缘传   杜丽娘   薛素姐  
描述: 在明代社会思潮变化的影响之下,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如杜丽娘、薛素姐之类的叛逆女性形象。她们本来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经过思想上的觉醒和挣扎,她们不再遵守传统的清规戒律,做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奋起反抗男权至上的社会,赢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尊严。
昆剧舞台上的古代女性形象
作者: 傅小玲   来源: 剧影月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岳母   舞台   中年妇女   古代女性   扮演   老旦   杜丽娘   老夫人   女性形象   昆剧  
描述: 昆剧舞台上出现的古代女性形象,全归旦行扮演。老旦,顾名思义,是扮演老年妇人的。昆剧流传至今的数百折剧目中,老旦一行基本上以配角形象出现,但也有几出老旦主演的代表作,如:《精忠记·岳母刺字》中的岳母,《荆钗记·见娘》中的王母,《铁冠图·别母》中的周老夫人,合称三母戏,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展示了古代教子有方,慈祥严肃的慈母风范。
元明清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读《元明清戏曲选》
作者: 贾亮亮   来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家   妇女形象   赵五娘   密切相关   关汉卿   戏曲发展   崔莺莺   杜丽娘   时代精神   女性形象  
描述: 元清明三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大量的杰出剧作,宛若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与戏剧家们的精心创作、潜心修学密切相关,他们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人物风貌。他们身上体现的不单单是人物的个性,更是当时社会精神的聚焦。而戏剧中的女性
精心塑造的“乔小青”:昆剧新秀胡娉的艺术之路
作者: 薛年勤   来源: 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浙江省   表演艺术   戏曲演员   杜丽娘   中国昆剧   冯梦龙   女性形象   文化部  
描述: "夜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首主题诗是昆剧《疗妒羹》"题曲"中的开场曲。诗句中的小青即指江南才女乔小青,在冯梦龙的《情史类略》,明清笔记《虞初新志》中等均有记载。在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浙江昆剧团筹划两年、精工打造的新剧作品《乔小青》首次亮相就获得了优秀剧目奖(金奖),其主演——浙江昆剧团第五代的昆曲新秀、万字辈的昆剧优秀兰花胡娉,获得了优秀表演奖(金奖)。该剧根据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