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文学创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袁昌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罗惜春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创作
袁昌英
女性形象
-
描述:
袁昌英从人性的多角度出发,塑造了众多具有复杂性情的女性形象,有争取自身价值的贤妻良母、保守封建观念的悲剧女子和宣扬个性解放的新型女性。文本中透出她对新型贤妻良母的赞美,对保守封建观念妇女的同情,对个性解放的新女性的向往,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浓厚的女性意识。
-
托马斯·哈代小说悲剧性主题的解读
-
作者:
司彩霞
来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马斯·哈代
悲剧性
文学创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一部好的作品往往能够反映社会现状,对社会的矛盾和弊端进行揭露,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很善于对十九世纪社会底层的英国人民的生活进行反映,悲剧性是一个常见主题。本文对托马斯·哈代小说的悲剧性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理解。
-
清代徽州才女的文学创作生活与思想境界
-
作者:
冯尔康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徽州才女
文学创作
绣余吟
-
描述:
清代徽州才女辈出,她们的诗词创作,成为与亲人交流思想感情的渠道,联络闺蜜的津梁,苦寂生活的寄托,以及抒发一些对社会、历史见解的平台。诗词创作活动是她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为其生命增色,也为徽州女性史增添了光彩,在女性文学史上应有一席地位。诗词表达出她们思想上具有较前人更加开化的因素: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束缚,敢于写作诗词与梓刻传世;在以文化知识谋生方面,体现出思想开放与迈向社会的进步,表明女性不乏独立谋生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难能可贵的社会历史见识,为女性争取应有的历史地位。但是三从四德、内外有别的思想束缚,
-
美国女性作家艺术创作和作品中所折射出的焦虑感——以Elizabeth Stoddard,Kate Chopin和Edith Wharton为例
-
作者:
龙翔
来源:
英语广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逃
焦虑
美国女性作家
文学创作
-
描述:
理解为何她们需要在其作品中描述和突出该主题,她们对此问题又提出何种解决方案,以及对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
浅谈古代女性生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作者:
赵瑞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女性文学
古代女性生活环境
文学创作
-
描述:
本文着重从古代女性生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角度,即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生活环境、狭隘单一的生活环境和古代女性教育缺失的生活环境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自己对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思考,以此加深大家对古代女性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
陈染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
-
作者:
王璐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词
文学创作
陈染
女性主义
-
描述:
评价陈染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及女性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意义。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否定性叙述:对抗菲勒斯中心主义陈染
-
徜佯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珞珈三女杰"二三十年代创作述评
-
作者:
丁书梅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雪林
文学创作
珞珈三杰
凌叔华
袁昌英
女性文学
-
描述:
徜佯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珞珈三女杰"二三十年代创作述评
-
文萃月报
-
作者:
暂无
来源:
妇女生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报
研究成果
妇女运动史
中国女性文学
文学创作
理论批评
慢性病
小江
新华网
风景名胜区
-
描述:
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揭晓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日前在北京揭晓。铁凝的《笨花》,乔以钢、林丹娅主编的《女性文学教程》,王光美的《我与少奇》,顾秀莲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等60余种图书分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之文学创作、理论批评以及荣誉奖项。作家出
-
叶广芩: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
作者:
陈蕾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陕西省作家协会
采桑子
叶广芩
中国女性文学
文学创作
中国作协
鲁迅文学奖
状元媒
副主席
骏马奖
-
描述:
》《黑鱼千岁》《去年天气旧亭台》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等奖项。
-
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星河里:谈叶梅创作
-
作者:
梁鸿鹰
来源:
黄河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世界
少数民族作家
同质化
国际化
文学创作
星河
中国当代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土家族文化
女性形象
-
描述:
今天,人们逐渐开始抱怨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单调化、一律化了,我们在向中心靠拢、向发达看齐、向国际化致敬的途中无意中发现,实际上我们日益担心不该丧失的一些东西会不会有一天离我们远去。比方,关于这个世界的更为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