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解读迷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跨文化互动的身份构建:以《良友》为例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 林菁青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权力关系   身份构建/重构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上海女性  
描述: 1927-1937是上海作为国际性都市取得重大进展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上海文化也成为了中西文化的独特组合,展现出中国式的现代性。但至今从跨文化交际领域评估海派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冲击以及对人们跨文化身份互动构建的深入研究并不多。“海派,就是摩登女郎。”上海的摩登女郎开始烫发,足登高跟皮鞋,姿势也是传统与西化的混合。由此作者提出了研究问题,在这场典型的跨文化对话中,30年代上海女性的身份构建的“他者”是谁?而这个“他者”又是如何影响女性身份构建的过程的呢?本文试以巴特的符号学分析,来揭示在多文化汇聚二十世纪三十年
解读迷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跨文化对话的身份构建/重构:以《良友》为例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 林菁菁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权力关系   身份构建/重构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上海女性  
描述: 1927-1937是上海作为国际性都市取得重大进展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上海文化也成为了中西文化的独特组合,展现出中国式的现代性。但至今从跨文化交际领域评估海派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冲击以及对人们跨文化身份互动构建的深入研究并不多。“海派,就是摩登女郎。”上海的摩登女郎开始烫发,足登高跟皮鞋,姿势也是传统与西化的混合。由此作者提出了研究问题,在这场典型的跨文化对话中,30年代上海女性的身份构建的“他者”是谁?而这个“他者”又是如何影响女性身份构建的过程的呢?本文试以巴特的符号学分析,来揭示在多文化汇聚二十世纪三十年
女性身后的晚清社会图景
作者: 魏泉   来源: 中国图书商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报刊史   晚清社会   女性研究   “以小见大”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研究   报刊研究   个案研究   传媒研究   学术交流  
描述: 女性身后的晚清社会图景
信息互联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妇女研究   全国妇联   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   妇联工作   行动纲领   文化研究   妇女干部   妇女组织   性别平等  
描述: 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北京+15"论坛2010年11月在京举行。会议旨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15周年,总结回顾15年来中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启动仪式暨中国女性文学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 艾尤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研究基地   科研基地   首都师范大学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写作   文化研究   女性文化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性别平等  
描述: 2010年7月16日至18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启动仪式暨中国女性文学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论坛""、中国女性文化研究科研基地项目启动仪式"、"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论坛(互动论坛)"三大块组成,是一次意义重大且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
谁的妇女节?:性别理论之于文化研究
作者: 张岩冰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理论   女性群体   青年亚文化   女性主义者   后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妇女节   性别研究   女大学生   女性学研究  
描述: "三八"节那天收到一封大一女生的电子邮件称:今天是您的节日,祝您节日快乐。从措辞来看,这位女生并不认为"妇女节"与自己有多大关系。国内较早从事女性学研究的学者李小江也曾提及女大学生与女性学学者对"妇女"一词的抗拒。(1")妇女"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届专题研讨会:“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学思潮再审视”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文学   专题研讨   文化批评   新世纪   年代   美国妇女   文学思潮   文化研究   后结构主义   再审视  
描述: 与历史纪元的1960—1969不同,20世纪60年代作为文化概念涵义复杂。就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而言,60年代一般涵盖1963—1973,它始于甲壳虫乐队的风靡和肯尼迪遇刺身亡,终于越战结束和美国妇女获得堕胎权。这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既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标志性年代,更是后结构主义崭露头角并开始主宰和垄断文学批评的时期。60年代的美国文学,承"垮掉的一代"对保守文化的反叛,表现出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嘲讽,少数族裔文学和女性文学的诉求与抗争,以及后现代主义小说激进的语言实验。解构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与文化研究
作者: 陆扬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者   男性文化   妇女   语境   女性学   十字路口   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性别差异   文化理论  
描述: 一、男性书写女性的困顿关于女性主义的文章,按通例应该由女性作家和女性学者来写。女性主义坚持的观点是性别差异不是天生,而是后天的文化造就。所以妇女的历史,就是受男性文化压迫的历史。依照这个思路,女性作者叙写自己的委屈和希望,发抒自己的悲欢喜乐,自应该是一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换了男性作者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全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论会纪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外外语教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师范大学   教授   学者   中美比较   中国比较文学   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研究   新发展   年会   学会  
描述: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2006年7月28—31日)盛夏之际,两年一度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漓江之滨汇聚了来自全国70所高校及相关部门的80余名专家、教授与学者。近60位学者先后就中美文学、中美文化、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做了专题发言。与会学者专家分析和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文学、语言、教育、翻译等方面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毛思慧教授对“全球化”时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新发展做了论述;程爱民教授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叙事
关于进一步办好“特色专栏”的决定
作者: 暂无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学研究   学报   长期坚持   主持人   保护研究   楚辞研究   特色专栏   女性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长江三峡  
描述: (2011年8月4日通过)《职大学报》二十余年来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认真办好特色专栏,曾经开设过"美学研究"、"长江三峡文化研究"和"环境保护研究"等专栏,而长期坚持下来的是:"楚辞研究"(1992—2011)、"墨学研究"(2002—2011)和"女性文学研究"(2002—2011)这三个专栏。这些特色专栏的开设,对推动所在院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