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悲剧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20 条
-
论《生死场》中的悲剧意识
-
作者:
王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场》
悲剧意识
女性人物
-
描述:
《生死场》形象的再现东北落后农村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萧红以自身悲剧性的生命感受,以文本创作的形式描述自己家乡的落后面貌,揭示其中存在的对女性压迫和束缚的思想观念及文化,通过对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来展现生命存在的悲哀,展现出悲剧意识。本文从《生死场》中的女性婚姻、生育和迷信活动三个方面来展现女性的生存状态,体会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
苍凉的启示
-
作者:
张惠平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意识
苍凉
女性
-
描述: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凭借着个性化的体悟和独到的笔调,创作出一个个格调苍凉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的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拼搏,最终命运都是一样——苍凉凄美,没有出路。本文根据其生活经历上家族、时代、个人情感不幸的悲剧性特点,在其小说的主题与人物塑造上发现与其相似的悲剧意识风格,进而理解张爱玲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和观察。 张爱玲是一位奇特的作家,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刻画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
-
20世纪80年代女作家的悲剧意识
-
作者:
曹帅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80年代
悲剧
悲剧意识
女性文学
-
描述:
创作悲剧,是20世纪80年代女性作家心理能量的释放,是她们内心精神的裸露,是她们心灵的独白。但这些作品的情感基调却并不是灰色的、消极的,而是积极、健康而又满载着女性作家们的种种理想与希望的。
-
颓废与救赎——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奴性意识
-
作者:
陈静
张平忠
来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奴性意识
悲剧意识
民族心理
-
描述:
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以女性为主体意识写出女性生活、情感中的性别角色体验,揭示了女性内心的奴性意识,填补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空白.张爱玲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使她的的写作无意中接续了鲁迅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揭示,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做出贡献.
-
论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历史独特性
-
作者:
黄腊梅
来源: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性
悲剧意识
萧红
女性文学
-
描述:
通过萧红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男性作家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萧红痛楚、敏锐的个性言说的女性悲剧意识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和意义
-
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比较
-
作者:
王来丽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鲁迅
悲剧意识
小说
-
描述:
鲁迅、张爱玲在新文学所处身的共同的现实背景下,在表现不同生活场景的文学领域中,各自形成了两座文学高峰。探寻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之间的某些可比性是很有意义的。相似的出身背景,相似的少年经验以及同样敏感孤傲的个性气质,使文学研究者常常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前人的研究给我们研究鲁迅和张爱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珍贵的资料,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有待补充的地方。本文拟从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着手,分三部分进行阐释:一、分析他们悲剧意识在人物层面的呈现,即从女性人物,男性人物等人物的选取与表现呈现;二、分析悲剧意识语言层面的表
-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
作者:
于婧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悲剧意识
悲凉
小说
-
描述: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旧上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张爱玲便是她们其中的一位,她的一生都富有传奇的色彩,她有着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她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似乎是一种潜意识的悲剧倾向在作祟,她执似剑之笔,冷酷的刻画出虚伪的人性、扭曲的人格和卑陋私欲,将芸
-
“悲哀的叹美者”
-
作者:
周娟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模式
悲剧意识
庐隐
“悲哀”
-
描述:
庐隐是“五四”时期颇负盛名的女作家。然而由于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其作品又与后来的左翼文学有所参差,文学史上的庐隐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本文从创作文本入手,分析庐隐小说的内蕴模式、人物塑造模式、叙事模式,揭示其文学创作的独特美学价值,并追溯其悲剧意识的成因,从而确立庐隐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
以庐隐小说人物命运描述为突破口,将其“情智冲突”的内蕴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理战胜情,主要是指迫于传统道德的压力而放弃了对个人幸福追求的“五四”女性;情战胜理,主要是指不顾一切羁绊,热烈追求个性解放
-
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审美品格
-
作者:
唐晴川
来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品格
形而上意义
悲剧意识
女性写作
审丑意识
-
描述:
纵观 19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 ,可以看到女性写作已不再停留在社会的、自然的层面上 ,而是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性别自觉和话语自觉 ,在更高的层面上触及和深入到女性解放这一时代使命 ,并在艰难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审美品格。本文通过对 90年代女性写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个案的分析 ,概括出女性小说对形而上意义的自觉探寻以及审丑意识的强化与悲剧意识的凸现等审美特点
-
张爱玲与崔贞熙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比较研究:以《金锁记》、《地脉》、《人脉》、《天脉》为中心
-
作者:
金锦兰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崔贞熙
张爱玲
《三脉》
悲剧意识
《金锁记》
-
描述: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张爱玲与韩国崔贞熙作家的作品,对其中蕴含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来探讨两位女性作家笔下描述的女性悲剧意识产生原因。悲剧意识由相反相成的两极所组成,悲剧意识是把人类文化的困境暴露出来,这种文化困境的暴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同时,悲剧意识又把人类文化的困境从形式和情感上弥合起来,这种弥合也意味着对挑战的应战。张爱玲与崔贞熙是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们相似的成长经历使她们的悲剧意识表现出了很多相似点。透视女性的生存价值和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和崔贞熙作为同一个时代的女性作家共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