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别歧视】搜索到相关结果 289 条
-
从女性视角再解读茨威格作品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胡晓萍
来源: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为妇女的阅读
女性经验
茨威格
性别歧视
-
描述:
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的经验产生,不同的经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妇女在政治文化中不同于男性的经验保证了她们的阅读不同于男性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对文本也有不同的阐释。女性主义批评推崇的“作为妇女的阅读”关注女性经验,以不同于男性的政治及文化方面的经验来诠释文学作品。
-
当下青年女性形象分析——以《中国妇女报》抽样的报道为例
-
作者:
李立文
来源: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女性形象
报纸
-
描述: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形象.结果表明,报道中以拥有自身事业的现代女性形象为主,且涉及的报道多为正面报导,内容中所含的女性歧视成分较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和成见.其主要原因是女性地位的提高、政策导向性、商业性及报刊的社会责任等影响了报道中的女性形象.
-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歧视
-
作者:
高悦
来源:
中国商界(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
性别歧视
媒体性别平等
女性形象
-
描述:
广告是一种说服性和营利性的传播,它的文化意味更多地决定于其商业运行规律。当代广告过多利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属性,却忽视了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应有的社会位置和社会价值,在形象的叙述、表达与塑造上,依然显现出男权社会文化遗留的痕迹和性别歧视的阴影。
-
广告的虚拟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韩素梅
胡文芳
来源:
广告大观·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虚拟形象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突破
-
描述:
在3D动画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虚拟形象正以惊人的速度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虚拟形象广告虽然对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有一定的突破,但由于广告为了追求大众的认同,在本质上还是跳不出传统的框架。要改变广告中两性不平等的现状,需要广告人、广告监督机构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
浅析广告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及话语权
-
作者:
李华
来源: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媒体
性别歧视
女性话语权
女性
-
描述:
的外貌却忽视了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将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探讨,得出反思与对策.[著者文摘]
-
从英语习语看女性形象
-
作者:
金花漫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语习语
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视角
-
描述:
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描述女性与社会、女性与自然关系的习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无能、弱者、被动、受压迫、受欺凌的形象,附属与“他者“的社会地位。对重新审视女性,张扬女性个性,重建女性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
女性主义视角下电视情感调解类访谈节目的思考——以《爱情保卫战》为例
-
作者:
李丽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话语权
女性主义
第二性
-
描述:
调解类谈话节目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希望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加强对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促进
-
浅析《圣经》中的刚性女子米利暗
-
作者:
李闪闪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圣经》
米利暗
女性形象
-
描述:
从《圣经》主题上看,女性在社会中是男性的"骨中骨,肉中肉",男尊女卑,但摩西的姐姐米利暗却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刚烈女英雄,本文将从多方面剖析这位巾帼英雄。
-
黑色想象:《紫色》中的女性群像
-
作者:
杨鸿雁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种族压迫
《紫色》
-
描述:
《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命运的悲惨和可能的出路,通过四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现出来:茜丽的从黑人女性动物般的存在走向自主的存在;莎格的对于黑人性别传统的挑战;索菲娅的对于黑人男性及白人的反抗;以及耐蒂的非洲寻根之旅。通过这些女性形象,作品展示了黑人女性寻找真实独立的人格的可能性。
-
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最蓝的眼睛》
-
作者:
金雪飞
赵瑞宁
罗颖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性别歧视
《最蓝的眼睛》
种族歧视
-
描述:
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早在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中就得以体现。在文中她刻画了几个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生存的黑人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她成功地揭露了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而对麦克蒂尔一家的塑造,莫里森又为黑人女性指出了一条摆脱压迫的道路:接纳自我,承袭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