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小说创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275 条
-
河南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研究
-
作者:
刘芸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
河南当代女作家
地域文化
小说创作
女性
-
描述:
“中原作家群”作为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庞大创作群体,其成就之丰硕、实力之雄厚、影响之广泛,在地域性创作群体中十分突出。近年来,“文学豫军”重新崛起,创作形势更是蔚为壮观。但长期以来,在这一地域性群体中,性别比重方面,男性占绝大多数,女性作家曾寥若晨星;创作方面,乡土书写成绩斐然,其他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直到进入新世纪,女作家频频亮相,创作势力强劲,题材丰富多面,成绩斐然。本文将这些女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小说创作进行梳理与阐释。中原的地域文化对河南女作家们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她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地
-
走向和谐:《到灯塔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李佳洋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到灯塔去》
两性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
小说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
-
描述:
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伍尔夫创作的总体研究 (2)伍尔夫主要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奉行旧的维多利亚价值观,男性统治占有绝对权威,但是这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两性关系,伍尔夫作品
-
徐坤小说主题论
-
作者:
陈立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文学
小说创作
知识分子
女性文学
徐坤
-
描述:
徐坤是中国当代文坛知名的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她以作家的敏锐、学者的睿智、女性的细腻参与中国当代文学写作,以骄人的实绩构成中国当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就徐坤的基本创作流程而言,可以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90年代初其主要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徐坤真实展现了在市场经济下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地位滑落的状况,不仅如此,作为学者的徐坤,以“槛内人”清醒与自觉,描绘了知识分子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欲念浮动、章法顿失的躁动百态,既嘲讽批判而又有理解与同情。 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
-
为人与为女人——由方方小说谈女性创作
-
作者:
冯莉娟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两性意识
方方小说
小说创作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方方既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位重要的主流作家,也是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中卓尔不群的一位。作家在创作中坚守着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表现出作家开放的文化视阈和自由的写作心态。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颇为繁荣的文化景观中,女性意识、女性话语、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词汇都时髦之极的时候,方方没有一头扎进女性解放的洪流之中,而是远避时髦,坚持着自己的书写。人们一向把她当作是中性写作的代表,方方自己也否认女性主义立场,这造成了她在女性文学苑囿中的尴尬地位。因为其作品不是女性意识,女性感觉,女性身体写作的典型文本,而遭
-
论葛水平的小说创作
-
作者:
关晓云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之本
民间立场
女性视角
葛水平
小说创作
-
描述:
葛水平在文坛上的起步是从创作散文、诗歌和戏剧开始的,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真正引起文坛关注的是从2004年创作小说开始的。葛水平在小说的创作上虽还是新人,但她潜质巨大、出手不凡,2004年凭借中篇小说《喊山》引起文坛的关注,得到主流文学的认可,甚至有的评论家把2004年称为“葛水平年”,凭借《喊山》又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葛水平的小说,追求一种生活的本真化,并在这种本真化的过程中挖掘人性,这种人性深度的挖掘,是触摸正常人性的敏感所在,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所有活跃于山西文坛的作家中,葛
-
论宗璞小说知识分子家园情结及其性别意义
-
作者:
孙雪莹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家园情结
小说创作
宗璞
叙事手法
-
描述:
“知识分子”是宗璞小说倾心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而“家园情结”是作者传达对知识分子复杂情感、寄托人文关怀的一个载体。宗璞小说独特的知识分子家园情结主题,标识了宗璞式的优雅和大气,使得宗璞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面前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对宗璞小说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80年代,研究范围不大,研究层面也比较单一,之前的研究主要从审美、人道主义的视角出发,侧重于其家学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而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则主要致力于心路抉择上。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叙事学、性别理论的方法综合分析,从知识分子的视
-
冰心与罗惠锡早期小说比较研究
-
作者:
沈丽瑛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分析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罗惠锡
小说创作
冰心
-
描述:
学界对冰心和罗惠锡及其文学作品已分别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并没有把背景、母题等方面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女性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依托,借助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就作家诞生的背景、作品的母题、人物形象和创作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求为两位作家的早期作品研究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视角。<br> 冰心和罗惠锡在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女性意识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近代中韩两国女性走过的苦难之路,更让她们产生了要成为“时代新女性”
-
论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凌叔华的小说创作
-
作者:
张艳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说创作
人
凌叔华
儿童
女性
-
描述:
“五四”开启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在反思、质疑、批判、吐故纳新的时代氛围中,“人”从家族的环绕围抱下徐徐走出,踏出了血缘、孝悌的门槛,开始了寻找自我的历程。自我解放了,自由、平等等概念随之在人们的心中生根,个人独立的存在和价值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而有悖于此的封建纲常伦理则遭到了无情地挞伐,不再做“奴隶道德”的“顺民”成为“人”的呼声。在“人的解放”这面大旗之下,我们看到了女性和儿童的身影。古老的中国,他们不仅没有做人的权利,即使在奴隶的队伍中也被远远地置于最后方、最底层,尤其是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沉重的道
-
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论新移民文学的女性叙事
-
作者:
吴奕锜
陈涵平
来源:
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叙事模式
话语形态
小说创作
女性文学
新移民文学
-
描述: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新移民文学,是贫困落后的第三世界(中国)的民众迁徙至富裕发达的第一世界(欧美)后的精神产物,在其发韧之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我殖民”的色彩。这一点在新移民文学早期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查建英的中篇小说《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诸多国人己逐渐意识到:完全西方化或者“自我殖民化”的文化选择不可能真正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中国必须首先具备自己独特而明确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融入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并顺利实现自身的现代
-
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再解读
-
作者:
罗婷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在医院中》
小说创作
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
社会现代性
-
描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的名字与左翼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丁玲在20年代刚涉足文坛之时是以一个张扬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而闻名的作家。从她登上文坛之初,丁玲在其小说中即表现了现代性对其自身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理性”和代表进步、文明的“城市”的质疑。而这种文化现代性的立场一直延续到了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本文探讨的两部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一起展现了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 通过对《我在霞村的时候》中包括贞贞、“我”等人物形象的内涵以及贞贞的真正命运结局的研究,探讨了这篇小说中个体解放与群体解放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丁玲对于社会现代性中的“工具理性”思想的困惑与反思。《在医院中》则更鲜明地举起了批判的大旗。小说中陆萍的思乡病,恰恰就是文化现代性抵抗社会现代性的一个积极的表现。然而正如小说中的陆萍最终被说服一样,处于延安特殊时期的丁玲最终接受了社会现代性对其文本中表现的文化现代性的规训。 本文选取丁玲极具现代性内在自反特征的两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旨在表明作家在表现自我和展现时代与历史之间充满无限张力,而这种张力和冲突本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道风景。
<
1
2
3
...
10
11
12
...
26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