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婚姻】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围城》中女性形象扫描
-
作者:
郭彦魁
来源:
新西部(理论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爱情
婚姻
女性形象
-
描述:
钱钟书在《围城》中成功地塑造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四个在主人公方鸿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钱钟书通过对这四个女性对婚姻态度形象地刻划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揭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和地位的女性对婚姻的态度。
-
《围城》中女性形象扫描
-
作者:
郭彦魁
来源:
新西部(中旬·理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爱情
婚姻
女性形象
-
描述:
钱钟书在《围城》中成功地塑造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四个在主人公方鸿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钱钟书通过对这四个女性对婚姻态度形象地刻划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揭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和地位的女性对婚姻的态度。
-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原因
-
作者:
张心怡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
婚姻
原因
-
描述: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她大胆的追求和叛逆,身为有妇之夫却爱上了他人,也造成了她命运的悲剧,最终卧轨身亡。本文从婚姻、社会和个人方面分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悲剧的原因。
-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爱米丽与白流苏的悲剧
-
作者:
张楚一
肖维青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
爱情
婚姻
女性主义
-
描述:
女性对待婚姻与爱情的态度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虽然人类社会各具特色,可女性的生活需求、情感与意识是有共同之处的。将不同的女性形象加以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她们不同的性格心理下共通的精神。《纪念爱米丽
-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命运抗争历程
-
作者:
原金利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荆棘鸟
爱情
婚姻
女性命运
-
描述:
《荆棘鸟》中的早期女性人物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像荆棘鸟那样采取极端的方式。为此,她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导致悲剧的命运结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新时代的女性可以自主选择爱情和婚姻,掌控自己的命运。
-
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革命根据地女性婚姻与两性关系——以太行山区为中心的考察(1937-1949)
-
作者:
杜清娥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太行革命根据地
革命
婚姻
女性
-
描述:
即将完成的1940年代末,中共为了生存和壮大自己,在不同历史时段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及其方针、政策对农村根据地进行过广泛的社会动员。通过提高家庭地位、改善婚姻关系、解除婚姻痛苦对妇女之发动,则是其中
-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婚恋观比较——以《伤逝》和《从此以后》为中心
-
作者:
许伟杰
来源:
燕山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
文化
恋爱
婚姻
-
描述:
众所周知,恋爱与婚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文学主题。不过,因为国家和文化的不同,婚恋观自然也会有所差异。今年(2016年)是鲁迅诞生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提起鲁迅,很多人
-
透过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看唐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
作者:
胡燕
来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
婚姻
女性形象
唐传奇
文人
-
描述:
在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的唐朝,文学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传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趋于完善、走向成熟的。唐代文人创作的传奇故事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动人,塑造出了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传奇命运又反映出了唐代文人带有审美理想的爱情观与带有政治目的的婚姻观。
-
李渔拟话本小说中进步的女性观
-
作者:
程曙光
来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才智
女性观
贞节
婚姻
拟话本小说
-
描述:
李渔的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最为丰富和突出,反映出以“情”为基础的婚恋观、以“人性”为依据的贞节观和以“才智”为帮衬的德才观。这是超于时代的进步的女性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男性本位意识的影响,李渔不会也不可能走出封建思想的桎梏,因此其女性思想也显示出进步和保守的双重属性。
-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婚姻与女性“自我”——华顿“纽约小说”研究
-
作者:
王丽明
张卉
来源:
外国语言文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
消费文化
婚姻
华顿
女性
-
描述:
、艺术品以及消费品的情景。本文在消费主义理论观照下阐释商品市场对女性人物婚姻观和自我认同的作用力,指出女性的经济依附状态和社会客体地位弱化了女人的社会角色及身份建构。纽约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顿对待消费意识形态的复杂矛盾态度,以及她与主流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