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姐妹情谊】搜索到相关结果 77 条
-
改变了性别的皮革马利翁——试论北京女性文学的主题
-
作者:
静矣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皮革马利翁
象征秩序
女性意识
陈染
女性创造力
《与往事干杯》
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女性主义
徐小斌
-
描述:
改变了性别的皮革马利翁——试论北京女性文学的主题静矣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诞生了一批表现出强烈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它们宛如一丛丛狂野幽暗的丛林,阻挡和引诱着探究的视线。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现居北京的四位代表性的青年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余小斌——...
-
快乐原则与主体地位的确立——论当代女性文学的性爱主题
-
作者:
赵树勤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地位
中国文学
快乐原则
女性主义文学
中国女性作家
叙事
性与爱
性爱主题
姐妹情谊
当代女性文学
-
描述:
快乐原则与主体地位的确立——论当代女性文学的性爱主题
-
浮出历史地表的黑人女性世界--读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
-
作者:
王文胜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文学
妇女主义
《紫颜色》
男权文化
发展成长
女性意识
黑人女性
女性文学
艾丽斯·沃克
姐妹情谊
-
描述: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文坛上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紫颜色》曾荣获美国文学界的两项大奖——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记得艾丽斯·沃克曾说过她的这部小说“忠实地保存了我祖裔文化的某些方面——譬如说,我祖父母和父母的语言,并且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初乃至今天不幸仍然存在的世界现实的一个明确无误的方面——男人对女人的压迫。”确实,仅沃克举出的这两点就足
-
女性身体命运与女性主义思想
-
作者:
邓芳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军国主义
女性作家
女性视角
慰安妇
女性情谊
乌托邦
性别关系
身体
女性主义思想
姐妹情谊
-
描述:
由于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历史文化的延伸性影响,以及抹杀性别差异的“男女都一样”的时代意识形态话语影响,中国当代许多女性作家以性别指认为耻,以不彰显性别为荣,并以超越女性视角与女性体验的方式或者说是化装为男人的方式写作,继而出现在文坛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作家,总是遭受冷落或非议。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贫弱、女性主义思想单薄、女性文化匮乏是不难理解的。在当代真正称得上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作家屈指可数。海男这位备受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创作一直集中在用女性视角与女性经验建构性别关系,意在表达女性的社会境遇、普
-
“嫘斯嫔”情结与90年代女性写作
-
作者:
胡军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人与人
文化秩序
女性主义批评
陈染
女性写作
作品
女同性恋
姐妹情谊
男性
-
描述:
在西方女性主义著述中,“嫘斯嫔”(Lesbian)意为“女同性恋”。Lesbian源出于古希腊人对女同性恋者的称谓,女性主义批评家用这个词区别于男性同性恋(gay)。对于“女同性恋”,莉莲.菲德曼解释说:“‘lesbian’描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两者互相保持着强烈的情感和爱恋,其中多多少少有性的接触,但也可能丝毫没有。两者由于共同的偏好而长相厮守,共享她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里奇也用这一术语来描述自古以来在妇女群中天然生成的认同感,她认为这个术语可以泛指:“妇女共
-
以陈染和林白为例看边缘叙事中的姐妹情谊
-
作者:
聂晓清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男权话语
书写策略
陈染
林白
边缘叙事
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
描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以深刻的自觉,以倾覆男权话语的书写策略,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和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的现实存在,迎来了她在规模和深度上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进行着决绝而艰难的突围,否定男性秩序中既定的角色框定,把自我从男性依附、母性神话中剥离开来,把自我救赎的书写投向了一贯被
-
论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
-
作者:
杨绍军
郭建斌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自我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意识
中国女性作家
陈染
女性写作
生存体验
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
描述:
新时期文学的女性写作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女性作家对自已的女性意识有了更深的自觉。女性作家对自已的“女性”不再采取回避的姿态,无论是在写作观念上,还是在更深层次的艺术处理上,都较以往有了显著的变化。女性作家以女性视角直面人生的书写更有力度,对商业社会的把握更有穿透力;女性个人与历史的对话更加孤独也更加执著;商业视野下的女性写作也有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艺术空间;一些女性作家如陈染、林白、海男、徐小斌等,则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