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妇女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48 条
-
红粉长歌:试论《诗经》妇女形象塑造及其后世社会影响
-
作者:
王华英
谢东华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诗经
社会影响
人物形象
-
描述: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一直备受人们推崇。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呈现了封建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原始生活画卷,表现出了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赏析,探求《诗经》中周代社会妇女形象塑造对后世的社会影响。
-
莎翁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
作者:
陈志英
来源: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莎士比亚
看重看轻
歌颂批判
-
描述: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存在着有意义有规律性的差别。本文在寻觅、甄别这些差异时,论证了这些女性形象在“着色”方面、在所反映的文化精神方面以及在体现作者的褒贬态度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莎士比亚妇女观的矛盾,强调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与思想由理想而现实之后,对妇女的态度由歌颂而批判、由看重而看轻的变化。
-
晚清时期妇女形象的汉译
-
作者:
李卉琼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写理论
福尔摩斯
妇女形象
晚清
-
描述:
晚清时期是我国翻译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大量的西方小说被译入.在此过程中,对妇女形象的翻译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形象发生了转换,由西方女性形象转换成了中国女性形象.本文以十分受欢迎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中妇女形象的汉译为例,从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认为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改写,具有其历史合理性.
-
对李白诗歌中妇女形象的类型分析
-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教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
妇女形象
李白诗歌
类型
-
描述:
细读李白的诗作,我们会发现女性形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传世的诗作,现存有九百九十多首,其中有关妇女题材的,约有一百三十余首,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诗人。这一现象得到了历代文人的关注,也曾引起人们的批评、指责。当代一些研究李白诗文的学者也常常提醒人们在解读李白的作品时不要受李白妇女诗作的影响。
-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
作者:
李慧莉
来源: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妇女形象
迫害
悲剧
-
描述: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尤为突,主要有单四嫂子、样林嫂、爱姑、子君等.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也说明个人反抗的无力.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于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
从小说《可食的女人》看妇女突围的可能性
-
作者:
李淑萍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妇女形象
《可食的女人》
-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可食的女人》中的三个女性形象,论述经济发展给妇女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
-
狄金森诗歌中的女性主义倾向
-
作者:
刘守兰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语言特征
-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索性别为作家提供的独特视野和语言风格,本文探讨这些特征在狄金森诗歌中的体现。凭借貌似温顺的女性形象和有悖传统的语言模式,狄金森向男性本位文化展开抗争,构建富有个性特色的诗歌模式。
-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
作者:
程新炜
来源: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小说创作
白先勇
-
描述:
论文剖析了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创作的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白先勇笔下的台湾女性遭遇不仅仅是个人悲剧,而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分析了白先勇创作风格,指出作家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接受了西方文学创作方法的影响。
-
寻找自我生存的价值:略论张洁小说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秦丽
来源:
昭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婚姻道德观
张洁
小说
-
描述: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的钟雨、梁倩等形象,刻划了新时期的女性特征、意识和生存价值观.
-
用性别意识的眼光看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建军
来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表现
传媒
性别意识
-
描述:
妇女形象与大众传媒,是当今社会日益受到关注的领域。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我国传媒是如何表现妇女形象的现状的了解,提出正确塑造妇女形象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