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权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298 条
-
呼唤美国社会的理想女性:评小说《觉醒》中女性的三位一体
-
作者:
张媛
来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觉醒》
理想女性
女权主义
三位一体
-
描述: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在出版伊始受到诸多非议,但最终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得到肯定评价,并成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位主要女性形象,从三位一体的角度来揭示凯特·肖邦对女性身份、地位和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美国的社会理想女性的呼唤。
-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
作者:
李静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作品
海明威
-
描述:
本文对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联系他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他的生活经历,探求海明威复杂矛盾的女权主义思想。他站在受害女性一边,超越男性狭隘的视角,用全面的视角去观察与感受女性的内心与情感,表达他对被伤害女性的同情。
-
《钢琴课》之女权主义解读
-
作者:
段婉宁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琴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电影
-
描述:
电影《钢琴课》上映于1993年。导演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平,也是其最优秀的影片之一。简·坎平是一位以女性主义电影见长的电影导演,并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并在强化女性意识与推翻父权制领导下的文化体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轰动性的成功。内容上以钢琴为核心,但却依旧阐释着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由霍利亨特饰演女主人公的艾达六岁开始不说话,拒绝自我。钢琴成为她表露心声的一种方式。成人后,父亲把她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也恰巧使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
-
近期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的关注点探析: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色·戒》的女权主义电影批评为分析基础
-
作者:
马腾飞
顾聪颖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关注点
-
描述:
女权主义的电影批评对电影中涉及女性形象的塑造问题、女性意识、女性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属性进行解构,在电影的批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安的《色·戒》和2005年女导演徐静蕾拍摄的《一个陌生女人
-
评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作者:
于海燕
来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权主义
书信体
-
描述:
本文从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三个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着手,分析了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之处。三位女性同为黑人,性格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虽性格迥然不同,但都无法逃脱父权制受害者的命运。性格上的差异成为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结成女性同盟,并最终走向独立,自由和解放。
-
父权传统下反抗的新女性:韦瑟罗尔奶奶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刘玉婷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女权主义
凯瑟琳·安·波特
-
描述:
波特的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描述了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在临终前一天的心理活动,回忆了她走过的八十年的坎坷历程。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主人公勇敢反抗父权社会,战胜生活不幸,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女性形象。
-
大众媒介对女性美标准的塑造:以《女人我最大》为例
-
作者:
廖惠
冯小宁
来源:
东南传播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人我最大
女性美标准
女权主义
-
描述:
本文以风靡海峡两岸的时尚美容类节目《女人我最大》为例,结合传播学理论从女权主义视角探析当今大众媒介对女性美标准的塑造过程。结果发现《女人我最大》从节目话题设置和心理暗示性元素的使用两个方面打造完美
-
《德伯家的苔丝》和《帕米拉》中女权主义的对比研究
-
作者:
孔荃
来源:
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苔丝
帕米拉
对比研究
-
描述:
本文以女权主义为依据,对比分析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塞缪尔理查逊的《帕米拉》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女性形象,指出两位主人公在与父权社会进行反抗过程中所表现的女权主义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意义.本文从女权主义角度更深层次地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也为以后对其他小说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帮助.
-
性别主义视角下的电影《画皮》解读
-
作者:
陈琦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主义
《画皮》
支配
女权主义
-
描述:
电影《画皮》从人物形象到情节安排对原著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编,从王生的男权主义到佩蓉的传统女性形象,再到小唯的新女性形象,《画皮》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情感纠葛。这种变化体现了浓厚的性别主义色彩,即男权主义开始在女权主义的攻势下失去自己的领地。
-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女权主义解读
-
作者:
曾锋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泰坦尼克号》
女权主义
-
描述:
电影《泰坦尼克号》以男性中心的视角塑造了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形象,这些正面女性形象暴露了影片强大的男权偏见。罗丝,作为影片的英雄主角之一,却更强有力地体现了男权文化的潜在制约:她只是男性英雄的一个影子.她的全部价值产生于对于男性的追随与模仿。在这里,女性是弱者、被引导者、被拯救者,男性则是女性的"解放"和"启蒙"者。影片体现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变迁,其潜台词是:女性离不开男性的扶助、呵护和指引,是一类如儿童一样软弱无能的生物。
<
1
2
3
...
8
9
10
...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