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50 条
-
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城市建设的性别反思
-
作者:
黄春晓
张京祥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地理学
性别
女性
差异
-
描述:
20世纪60年代,社会矛盾与冲突在西方国家广泛爆发,诸如妇女运动、黑人运动、学生运动、内城运动等。女性主义产生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时期,并在后来的20年内,迅速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地理学
-
现代女性形象设计
-
作者:
万梅清
谢云飞
来源: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成功心理学
社会生活美
妇女心理学
女性
-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现代女性形象设计概述;现代女性形象设计的基石和核心;会做人;会学习;会处世;会做事;会说话;会审美;会调适心理等。
-
《金瓶梅》中女性形象的矛盾性表达探窥
-
作者:
曾锦标
刘小英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瓶梅》
认同
矛盾
排斥
女性
-
描述:
通过对《金瓶梅》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发现其在表现形态上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并尝试从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作者本人的审美态度等方面对这一矛盾性产生的原因作出分析。
-
生命的叩问--张洁伤口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反思
-
作者:
吉崇敏
张景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张洁作品
家
文化反思
女性
-
描述:
张洁的作品承接了“五四”新文学史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而走向女性精神层面的建构。对家的背叛与守望,对女性自身的寻求,对和谐 的伊甸园的追求,构成张洁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特征。
-
试论媒体中女性话题的意味
-
作者:
余玫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绩
操守
陷阱
传媒
女性
-
描述:
传媒记载了历史 ,也继续书写和影响着历史。在妇女解放和追求平等权利的进程中 ,传媒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满足读者审美和好奇心、出版商经济利益需要的情况下 ,女性形象和话题易成为媒体的热点。而在美丽
-
司马迁对女性的赋形—浅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意义
-
作者:
蒋建梅
来源: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情感对应性
司马迁
赋形
女性
-
描述:
从司马迁自身的身世出发,以他的体验和男性视角为界,将《史记》中的女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色以欲在男人世界里颠扑沉浮的女人,一类是以爱以情温暖关爱身边最亲近的男性的女性。着重于后一类女性与作者的生活体验时的情感对应性。
-
女性形象美的价值、形态和构成
-
作者:
孙静
来源:
服装设计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成
形态
形象美
价值
女性
-
描述:
女性形象美的价值、形态和构成
-
生命的叩问--张洁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反思
-
作者:
吉崇敏
张景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张洁作品
家
文化反思
女性
-
描述:
张洁的作品承接了"五四"新文学史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而走向女性精神层面的建构.对家的背叛与守望,对女性自身的寻求,对和谐的伊甸园的追求,构成张洁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特征.
-
从《峡谷的阴影》中的娜拉到《西部好汉》中的佩吉恩——评辛格赋予其剧中女性人物的双重含义
-
作者:
陈红薇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绝望
希望
双重
反向
女性
-
描述:
本文通过对辛格的代表剧作《峡谷的阴影》和《西部好汉》的分析 ,论证其作品中女性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双重声音 :一方面 ,辛格将年轻女性置于社会的对立面 ,赋予她们以一种不同于物质性现实社会的特征
-
完善女性社会保障 促进女性公平就业
-
作者:
潘锦棠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政策
妇女权益
女性
-
描述:
女性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不及男性,作为初次分配的工资收入落后于男性,但女性有权通过政府公共政策的倾斜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收入再分配中得到经济收入的弥补。为防止不在业女性(包括失业妇女和家庭妇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