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3488 条
-
《左传》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考察
-
作者:
高方
来源:
北方论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文学
《左传》
女性
-
描述:
《左传》所见女性大多出身于春秋时代的贵族之家,深受礼乐文化熏陶。然而,礼崩乐坏的春秋社会让她们的文化身份不断演变。她们进入史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被文学塑造的过程,等级社会下的礼乐文化制度自然成为考察《左传》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背景。
-
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邹春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莫言
女性
-
描述:
莫言是光辉和新时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在很多时候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使人物形象表现出了生命和活力。莫言通过描绘传统的女性,重新塑造了历史形象,使得女性在遭遇不同境遇中能够找回自我
-
《红楼梦》刚烈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王寿琮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刚烈
《红楼梦》
女性
-
描述:
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都是温文尔雅,刚烈的女性性格似乎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女性形象,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属于刚烈女性这个群体。本文主要通过研读《红楼梦》文本,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刚烈女性形象,分析她们刚烈性格的表现以及各自的命运。
-
电影中的窥视快感和男性目光——利用窥视癖和镜像理论分析《后窗》、《蓝丝绒》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赵密
来源:
文艺生活(下旬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像
窥视
女性
-
描述:
本文我们主要使用马尔维窥视癖理论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以及大卫.林奇的《蓝丝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得出电影中的男性主人公以及男性观众通常将女性作为窥视对象,以满足他们所谓的男性力量和性幻想,并且要颠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扭曲形象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
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困境剖析
-
作者:
李娜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失落
回归
历史剧
女性
-
描述:
由于宗法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限制,历史题材创作中女性形象存在着被遗忘、扭曲等缺憾,而在当代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到历史的天空里,然而却面临着沦为陪衬点缀乃至被肆意涂抹,成为
-
身份建构的希望与虚妄——论王尚义小说《狂流》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司方维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王尚义
女性
-
描述:
王尚义的长篇小说《狂流》以爱情为主线,塑造了多位理想女性形象。这些理想女性之美好映照了男性知识青年的自我身份设定之高,失败的爱情又透露了其精神上的苦闷。爱情在现代知识青年的身份构成中一直是个尴尬的存在,他们从现实退守到爱情之中,意欲在爱情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寻找构建身份的希望,却终又走向虚妄。
-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
作者:
卢莹
谭畅
来源:
科学导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恶魔
悲剧
天使
女性
-
描述: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光彩照人,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悲剧中的两种鲜明的女性形象:纯洁善良的“天使”分狠毒邪恶的“恶魔”,这两种女性虽然想努力超越自我,但在男权
-
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空间的建构与表达——以四大木版年画为考察中心
-
作者:
王凤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态美
木版年画
女性
性别意涵
-
描述: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
-
电影《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
作者:
杜云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舞女
女性
-
描述: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该小说多次被搬上银屏,其中1974年日本著名演员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合作演出的影片《伊豆的舞女》一直被称为经典之作。影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
《十日谈》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贾艳锋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十日谈》
女性
-
描述:
《十日谈》的女性形象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这表现出了作者薄伽丘对于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女性的同情和赞扬。本文将通过对《十日谈》中悲情的女性形象、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充满欲望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索女性的形象特点,分析《十日谈》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