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2359 条
-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
作者:
张磊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文化
余华
小说
女性
-
描述: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
-
从“关系”的角度看贾平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创作
-
作者:
宋先红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存在状态
关系
命运
女性
-
描述:
众多女性的命运是贾平凹用小说的方式探讨人类生存状态的突破口,各种社会关系是真正制约她们命运的关键。从关系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了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在经济、家庭、欲望三种关系中的悲剧命运,从而说明贾平凹不是为写女性而写女性,是写女性乃至人类在各种关系中的生存状态。
-
浅析《玫瑰门》中独特的叙述视角及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谢建文
来源: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视角
女性觉醒
女性
-
描述:
《玫瑰门》是铁凝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三性的叙述视角展现了一个特定时空下的女性生活世界,以独特的小说结构表达出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关注着女性本体的精神走向,在文化和生命的双维度上,展开女性的自我审判,向人的灵魂挺进,暗示女性解放的希望在于女性自身的觉醒和成长。
-
女性形象的创新与升华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茉莉花开》
命运
女性
《妇女生活》
-
描述:
苏童的小说和据其改编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茉莉花开》(改编自《妇女生活》)也依旧体现着鲜明的苏童风格。本文试图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历史意识”及“形式的意味”三个方面来探讨该电影相对于原著的背离、契合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升华。
-
传统司法裁判中的女性因素考量——以清代司法判牍档案为中心
-
作者:
李相森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司法
清代
角色期待
女性
-
描述:
清代司法判牍档案中,女性的性别身份、社会角色是司法裁判予以考量的重要因素。珍视名节操守的未婚女、守节孀居之寡妇、年迈笃疾的母亲等女性形象得到了司法裁判者的关注,并影响了司法裁判结局,而嚣悍之妇的撒泼
-
“围城”内外的困境:论王海鸰小说中的婚恋悲剧
-
作者:
黄德志
陈雨馨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恋悲剧
王海鸽
小说
女性
-
描述:
的多重凶手。通过不同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女性在婚恋生活中的迷茫与困境,真诚探索了"围城"内外男女两性相处的平衡方式,为婚恋女性开辟了一条自我救赎、自我成长之路。
-
从秦腔《藏舟》看陕西文化视野下的女性人物
-
作者:
刘小浩
来源:
当代戏剧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腔
文化建设
女性
-
描述:
《藏舟》是秦腔传统剧《游龟山》又名《蝴蝶杯》中的著名折子戏,本文以这一折戏为切入口,以分析人物语言归纳人物艺术形象为手段,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女性的阳刚之美"、"女性的含蓄之美"、"女性的爱情观
-
从符号学析《白象似的群山》中吉格的形象
-
作者:
杨红梅
来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冰山原则
符号学
《白象似的群山》
女性
-
描述:
海明威以成功塑造男性形象著称,但也能超越男性的视野表达对女性的理解和同情。通过符号学解析,本文指出《白象似的群山》塑造的女孩形象吉格既是一个人生旅途的漂泊者,又是一个迷失在无爱情感的挣扎者。其指代的女性形象处于社会和情感的边缘化,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亨利·詹姆斯电影改编及女性人物的现代阐释
-
作者:
温力亚
杜光明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电影改编
现代阐释
女性
-
描述:
亨利·詹姆斯在多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异,性格不同,却又经历曲折,成为詹姆斯小说中备受瞩目的方面。考察改编自詹姆斯小说的诸多电影,其中对女性人物的改编塑造尤其值得给予重视。在
-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与科举
-
作者:
阳达
李响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举
《三言二拍》
女性
-
描述:
《三言二拍》中有不少描写书生科举行为的篇目,其中也出现了很多女性的形象,她们在士子的登科及第过程中扮演着推动者、辅助者的角色,甚至有些女性对士子及第或官运亨通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梳理《三言二拍》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