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翻译中女性身份的建构——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
作者: 李传华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建构   女性身份  
描述: 翻译和性别研究的结合并非偶然。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意识。女性主义者们寻求反抗和颠覆父权统治,这与翻译研究者们想要为翻译正名的想法不谋而合。长久以来,翻译也处于话语的边缘地位。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作对译作具有等级上的权威,前者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后者是地位低下、附属派生的女性,因此翻译和女性常常被一起提及。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层出不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构成了文化视角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女性镜像: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对女性身份的塑造
作者: 王彩云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镜像   镜像理论   女性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关于女性镜像有诸多的理解,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女性镜像,特指通过电影媒介所塑造出的带有独特社会文化内涵和历史阶段性特征的女性的视觉影像。电影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女性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直是电影批评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21世纪这个女性备受关注的“她世纪”,女性在社会地位、生活状态、人身权利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改进,女性形象越来越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课题。近年来,各种研究方法如女性主义、叙事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等都被运用到电影的研究中。然而对电影中女性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现象
论多丽丝·莱辛主要作品中女性自我身份建构
作者: 张萌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女性身份   自我建构   女性主义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活跃在当今文坛最重要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尽管她的文学作品众多,创作主题风格多样,女性的自我发展问题一直是莱辛关注的重心。从她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开始到她最近的一些作品,例如:《简·萨默斯日记》和《又一次,爱情》,多丽丝·莱辛更多地关注于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从更深的层次和程度上揭示了女性的精神困惑和身份危机,并且也因此引起了女性主义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在本篇论文中,作者选取了多丽丝·莱辛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
女性身份的探索--爱丽丝·门罗《你以为你是谁?》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丽丝·门罗   女性身份   《你以为你是谁?》   女性主义批评  
描述: 爱丽丝·门罗是当代加拿大杰出的女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本论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对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中的女性身份主题进行分析。论文对小说塑造的不同阶层的女性人物进行了解读。出生于贫民阶层的家庭妇女弗洛,为家庭和孩子奉献一生,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合格的母亲,却没有自我意识,在父权社会中失去了自我;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亨肖博士认为女性可以突破家庭桎梏,追求自由,亨肖博士事业有成,性格强势,以独身妇女的形象坚决捍卫女性身份,不
Female Identity: From Loss to Construction--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and For Love Alone
作者: 章婷婷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身份   《爱孩子的男人》   《仅仅为了爱》  
描述: 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克里斯汀娜·斯泰德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创作力丰沛,主题多样,手法娴熟,震慑人心,意义深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她众多表现多样主题的作品中,有一种思潮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即作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本论文以女性主义有关身份建构的女性话语权以及福柯理论作为切入点,对作家两部融艺术造就和现实意义为一体的自传性作品《爱孩子的男人》和《仅仅为了爱》做了深入解读,以此为基础对作品中三位重要女性人物的身份构建之路作了完整探寻。论文认为女性只有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以及在平等、自由的
《达·芬奇密码》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李姗姗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身份   平等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权主义运动几乎是与社会现代化及工业化发展同时诞生的。从最初争取女性政治选举权的斗争到女权主义解放运动,女性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已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出现了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体地位的关注。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叙事学,女性主义翻译观等等研究都试图从女性主体这一视角出发进而发掘出更多的东西。本文以女权主义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为切入点,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丹·布朗所著的《达·芬奇密码》,力求通过分析此书中的女性主体身份进而对女权主义运动在文学、宗教及社会学中的影响进行挖掘,从而深入探讨本作品中所反映的
“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严歌苓旅美小说中的女性分析
作者: 廖琳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女性视角   女性身份   历史叙述  
描述: 严歌苓是当代旅美作家,也是异质文化语境下执著的书写者。她的作品以现代性的叙事技巧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人性的指涉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理性思考,因而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以严歌苓旅美小说中所描绘的众多女性人物群像为切入点,分析了严歌苓笔下所展露出来的女性世界,进而揭示出严歌苓叙事中的女性视角,以此探讨女性这一性别角色在严歌苓小说中所蕴含的特殊意义。绪论部分着重介绍了作者严歌苓的传奇经历,并于其小说相结合,在传奇的经历中展开对其小说创作的讨论,归纳了严歌苓小说的题材,一是反映历史,透视人性,尤其是对文革期间动乱
从荒芜到丰饶
作者: 王滢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身份   极端民族主义   精神生态   传统文化  
描述: 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反映美国黑人的生活。她总是关注黑人的生存境况:他们的遭遇,无助和彷徨。在她的作品中,莫里森将黑人描写为奴隶制压制和主流文化同化的牺牲品。她深入到黑人的生活中描写他们由于奴隶制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并努力为他们寻找出路。 莫里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被称为继赖特的《土生子》(1940)和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之后的最佳黑人小说。该书获得了美国图书评论界奖和美国作家书友会奖,并使莫里森一举成为美国的重要作家。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分析了黑人
浅谈民国法学与女性身份建构:一种历史文本的分析
作者: 王红英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女性身份   男女平等   民国法学  
描述: 中国传统女性的身份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上都有或形象或理性的表达,对女性在古代法律文本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得到的是“男尊女卑”的范式结果。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女性不能置身事外的受到政治时局、社会思潮的冲击,发出了“男女平等”的诉求,法律逐渐发生转型,女性在法律生活中的命运也发生着变化,法学研究也从各个角度对女性地位进行着表达。本文从法律文本和法学著述两个层面,对女性身份进行历史文本的考察,以此来阐述女性在法律表达和法学著述中的身份地位。本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引论。本章首先就选题进行了简单的叙述,从自身出
“疯女人”:女性创作与文本的阴性隐喻
作者: 周静   来源: 湖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疯女人   女性身份   父权文化   两性和谐  
描述: 本文是以“疯女人”为切入点,系统地探讨了女作家创作以及她们的作品中所渗透的疯狂因子,本文的书写结构如下:首先,在绪论部分作总体研究现状的阐述:对疯狂进行纵观把握,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叙述疯狂与女性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主要是从疯狂与女性气质画上等号,成为阴性隐喻这一事实出发,从前人成果那里寻找研究的可能性。其次,在论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理论上的支架,这就为接下来论文的主体部分提供了背景、出发点和学理依据,主要包括三节,第一节包括疯狂的文学意义和性别话语中的疯狂书写,为了对“疯女人”形象作一细致的考查,我在
< 1 2 3 4 5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