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张爱玲与张小娴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比较
作者: 谭冰雪   来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张小娴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张爱玲和张小娴是不同时期的女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显露出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关注。但不同的个人经历、审美取向以及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意识也各不相同。对此,本文通过她们几部代表作品展开比较和分析。
张爱玲与张小娴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比较
作者: 张琴   来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比较   张小娴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张爱玲与张小娴是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都极为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命意识。不同时代赋予她们笔下的女性人物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通过对她们各自的几部重要小说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与成长。
男性中心意识下的误读——对周蘩漪、曾树生认知错位的思考
作者: 李纾淇   来源: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中心意识   个性解放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周蘩漪、曾树生分别是曹禺的名剧《雷雨》和巴金的小说《寒夜》中塑造的两位女性人物,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内涵,作者和读者同样对二人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投射。这种主观意识却与文本人物的客观意义存在不容忽视的错位问题。造成这种错位的根源,是男性中心意识给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造成的消极影响。
《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意识
作者: 杨苗   来源: 青年与社会(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文化传统   女性文学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小说《到灯塔去》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到灯塔去》带有鲜明女性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伍尔夫将女性的话语、女性的角色和女性的价值观融入到作品中。文章试图以文学文本和女性文学为其研究对象,重新审视了西方文化传统;以女性经验和女性对生活的反映,肯定女性自身价值和重建女性自我意识,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赞扬女性对社会文化做出的贡献。
浅析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作者: 张菊芳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女性主义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本文以女性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几个女性角色形象,重点剖析了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包括作为女性自我意识的倡导者和坚持者凯瑟琳·沃森、女性自我意识的践行者琼·布兰德温、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贝蒂·沃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者康尼·贝克。这些鲜活的女性自我意识形象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对人类的真正解放充满了信心。
简论中国现代文坛的女性文学
作者: 刘厚德   来源: 理论月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化审美意识   中国   女性文学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简论中国现代文坛的女性文学
觉醒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女性研究
作者: 崔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觉醒   女性自我意识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描述: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97-1970),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在其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着力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他对女主人公露西的内心的刻画,更是细致、精准、入木三分。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露西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突破、有挣扎、有喜悦、也有困惑。本文意在解读露西是如何跨越那些可见的以及不可见的障碍,最终实现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本文详细探讨了露西的无意识逐渐转化为女性自我意识的全过程——从其无意识的形成,到无意识完全转化为女性自我意识的完
严歌苓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解读
作者: 汪静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状态   女性文学   严歌苓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本文试图对严歌苓小说女性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多种体现、独特的体现方式,以及有此体现和体现方式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达到对严歌苓小说女性自我意识的深度剖析,阐释其女性自我意识体现的广度、深度和体现方式上的独特性,由此揭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华人女性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及特殊意义。严歌苓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独特表达补充并开拓了文学史上对中国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生存状态的研究,反映了当代华人女性乃至世界女性新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新问题,也对女性自身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本
中日“80后”女性小说叙事研究:以张悦然、绵矢丽莎与金原瞳小说为例
作者: 本望雅已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日“80后”女性小说   比喻手法   身体写作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中国的“80后”文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网络文化与大都市大众消费文化引起的转型期文化背景下,中国“80后”作家的写作资源呈现出不同于前辈作家的内容与风格。“80后”写作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与青年亚文化,受到了年轻读者的热烈欢迎。但这种写作资源造成了在他们与前辈作家之间的代沟。而在日本没有“80后”文学这个概念。在日本在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作家所写的作品并不像中国“80后”写作那样,与网络文化、大都市大众消费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但是,近年来,中日两国出生于80年代的青年作家受到纯文学界关注的程度是相似
穿越历史的隧道--试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离家”:一个不断拓展的母题
作者: 阿当   来源: 重庆电大学刊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题   中国   “离家“   女性文学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穿越历史的隧道--试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离家”:一个不断拓展的母题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