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电影】搜索到相关结果 124 条
-
《20,30,40》和《女人四十》涉及的中泰女性家庭角色对比
-
作者:
郭秀莲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家庭角色
社会角色
-
描述:
本文通过对《女人四十》和《20,30,40》涉及的中泰两国女性家庭角色对比,研究了中泰两国女性各种角色的特点。论文选择中国电影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和泰国电影导演Yok boolapa的影片进行比较。中国女导演许鞍华的女性电影以女性命运为描写对象,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到了九十年代,许鞍华的爱情观出发,而是将女性在家庭、事业、爱情等多重角色,更立体,更全面地呈现出来.许鞍华的女性电影的特点是描述女性生活面对双重打击时的处境。本文对比了中泰两个国家的两部电影,主要将讨论的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在社会
-
李少红与关锦鹏女性电影的比较研究
-
作者:
赵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李少红
关锦鹏
女性主义
-
描述:
女性电影在西方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与女权运动紧密相联,它非常强调女性的独立性。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闭关自守的格局被打破,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开始为国人所借鉴和参照。于是,中国电影不再只是以往的通过女性形象反映女性在婚姻、恋爱、家庭以及社会价值体现方面的变迁,而是着意从女性意识入手,思考女性的独立自主、自我意识、性别差异、主体性意识等等问题,这无疑使中国的女性电影开拓了表现空间。因而,我们也应多角度地透析和理解现阶段的中国女性电影,多层面地解读和评价现阶段的女性电影。本文首先对女性电影在内地与香港的
-
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审美特征
-
作者:
潘娣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审美特征
女性意识
-
描述:
纵观中国电影史,一代又一代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由于创作者的性别身份,以及近年来受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影响,给电影创作带来不同以往的新视角、新题材和新手法,使得女性电影创作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加异彩纷呈。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基点,综合运用社会学、精神分析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解析近年来女性电影创作中的女性表达及文本中的性别叙事,探讨女性如何构建一种尊重女性意志、符合女性自我并有助于两性平等和谐对话的电影语言,从而消
-
女性表达的坚持者——张艾嘉电影创作分析
-
作者:
朱静雅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电影创作
张艾嘉
-
描述:
张艾嘉从来都不是以电影导演的单纯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面前的。这位有着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称号的演员,有着几张白金唱片的歌手,一位曾经的单身母亲,从出道至今,受到的关注无数。几十年的艺海生涯使她经历了台湾,香港电影中的“大时代”。然而她自己的导演创作却并未归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很少有人对于她的电影创作进行总结。 但是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张艾嘉却始终坚持了独立的风格,她选择自己偏好的题材,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关注港台两地各色女性,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的荧幕女性形象。她的敬业与努力赢得了海内外电影界的赞扬与肯定。
-
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研究
-
作者:
邓延庆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意识
李玉
女性形象
-
描述:
电影作为一种用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①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形式的局面和市场氛围的多样化,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为中国电影市场营造了更广大的平台,这使得“女性”这个命题在电影的多元化背景下饱受关注,更使得越来越多的影片将目光转移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上,以特色各异的艺术方式去演绎和展现她们感情故事的酸甜苦辣。而李玉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却又独具个性的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体现着独特的女性意识。从2001年到2012年,李玉拍摄了《今年夏天》、《红颜》、《苹果》、《观音山
-
新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女性电影对照研究
-
作者:
常瀚文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性别议题
对照研究
-
描述: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女性电影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相同议题的女性电影进行对照研究,试图从性别视角切入,对同类电影中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逻辑、主题类型、文化诉求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两岸女性电影呈现的不同特点。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本文突破点,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文中涉及的女性电影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梳理了两岸女性主义发展轨迹和两岸女性电影历史递变,将两岸女性文学领域
-
人格·身体·存在:中国女性电影三十年(1978~2008)
-
作者:
周夏
来源: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边缘存在
身体寓言
人格独立
-
描述:
关于女性电影的定义争议颇多,为了研究开拓出一个性别的视角,我把女性电影的范围局限至女性编剧或导演以女性视角关照女性生活的电影作品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亦是独具新意的作者电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其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就是第四代导演中第一次出现空前绝后的女性导演群落。80年代她们的创作使中国女性电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而且一出现就取得国际声誉,达到高峰之态,比如黄蜀芹的<人.鬼.情》。她们的许多作品重拾女性身份,着力表达女性话语权,深刻探讨现代女性的职业、生活和心理困惑,塑造
-
《窈窕淑女》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意识表现——结合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
作者:
袁倩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窈窕淑女
女性意识
视听语言
女性形象
-
描述:
歌舞影片《窈窕淑女》以一个卖花女的发音及形象气质的全面转变为故事主线,把促其转变的希根斯教授作为主导人物进行刻画。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一部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苏醒的女性电影,导演将电影的视听语言融入传统的歌舞片里,着力塑造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下附庸于男性的普遍女性形象,同时通过卖花女的出走表达了女性意识的丝微崛起。
-
论女性电影形象中的自我与性别意识表达
-
作者:
尚文思琦
雷雷
王博涵
来源:
南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导演
贞女
性别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导演进入男权话语体系下的电影市场,使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区别于男权制度下符号化的象征,从而具有真正的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文章从当代优秀女导演许鞍华、李少红、李玉、宁瀛的经典影视作品入手,重新定义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荡女(荡妇)"、"贞女"、"圣女"的分类并依照此分类来归纳上述导演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所具备的特征,探索女性电影中角色设置所体现的女性精神性别与自我意识的表达。
-
女性叙事的影像建构:马骊文电影解读
-
作者:
廖小西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建构
电影
女性视角
马骊文
-
描述:
随着21世纪这个"她世纪"的到来,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人身权利、社会形象越来越成为社会所探究的热点问题。马骊文在她的镜像中构建了一个纯粹由女性组成的空间世界,塑造有主体性的银幕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经验,用新时期女性的视角,女性的叙事方式,女性的电影语言来关注作为个体存在的普通女性,深入到她们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出超越两性对立的人生价值观。展现了女性电影的新思维、新视点和新逻辑。
<
1
2
3
4
5
6
...
11
1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