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34 条
-
在场的缺席者——冯沅君、宗璞小说的男性形象塑造
-
作者:
金鑫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缺席
-
描述:
冯沅君、宗璞的小说体现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相对来说 ,她们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多是模糊的 ,他们或者隐匿在女性形象的背后 ,或者在精神上深受女性的影响 ,都缺少能够左右女性的精神力量 ,成为在场的缺席者
-
精神解放的呼唤与追求——试论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潘晓生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人情感
女性意识
爱情
思想解放
-
描述:
产生于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小说真实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变革。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思想解放潮流给她们带来生活的巨大变化。个人情感世界的解冻、自我价值观念的重新确立、对爱情的渴望和思考、女性意识的最初显示等都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崭新的色彩 ,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
伍尔芙的女性观和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
作者:
赵红英
来源: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女性意识
意识流
女性人物
-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芙以意识流小说著称于世 ,通过探析伍尔芙女性观的成因 ,探讨了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分析表明弗吉尼亚的女性观只能是对女性平等地位要求的平和的呼唤和努力 ,而她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绝非女权主义者所推崇的反叛型女性
-
论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蒙昧和觉醒
-
作者:
王芳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觉醒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蒙昧
-
描述:
古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一直演绎着“闺怨”的情绪。“五·四”反封建浪潮 ,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在社会变革、改造中表现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十七年时期 ,而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正是造成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
-
丁玲:“夜”的隐喻与女性文学的嬗变
-
作者:
许传宏
来源: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妇女文学
嬗变
女性文学
-
描述:
丁玲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女性意识的张扬在她的文学文本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女性文学演变为表现女性精神的主体性內涵与具有普泛意义的社会性特征两种态势。丁玲是现代文学中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都留有重要作品的作家,由女性文学向妇女文学的嬗变,从《夜》的产生中可以窥见端倪。
-
“理性“与激情“:对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
-
作者:
谭湘
来源:
红岩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中国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理性“与激情“:对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
-
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
-
作者:
胡玉伟
来源: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张洁
女性文学
小说
-
描述:
张洁的女性叙事所具有的先驱意义和启蒙精神一直影响并贯穿在当代女性写作之中。由于社会文化及创作主体自身角色的束缚,她的女性意识也不可避免地潜存着偏颇与局限。但无论如何,其文本实践都为当下女性文学创作树起一面可供参照的镜子。
-
茹志鹃小说的女性化特色
-
作者:
卢伟
来源: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笔致
女性文学
-
描述: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茹志鹃的小说,其独特性显而易见。茹志鹃的女性意识表现为关注女性的角色转换,并以人道情怀关注人自身的生命价值。茹志鹃用女性的眉笔细腻展现了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显示了茹志鹃在十七年时期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性。
-
为了世界更美好——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困惑及在中国的影响
-
作者:
李英翠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批评
困惑
-
描述:
论述了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在发展中面临的三种困惑 :无法确定革命对象 ,而间接带来理论根基散乱、没有体系 ,并张扬“女性意识” ,导致审美意识的单一、封闭。因中国注意了“本土意识”,这些难题在女性文学中有所避免 ,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仍步履维艰
-
发现与逃离:“娜拉现象”之女性意识透析
-
作者:
贵志浩
来源: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群体
女性意识
娜拉现象
-
描述:
“娜拉现象”作为二、三十年代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试图构建一个觉醒的女性群体 ,并有意强化其女性意识 ,它揭示了现代新女性在发现人的存在与价值并逃离传统的同时 ,也逃离了女性意识的真正自觉。其女性意识是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五四”时代精神在女性领域的具体体现 ,表达了对旧道德秩序的强烈批判和对新道德观念的热切呼唤 ,而并未达到当代女性文学女性主体自我确认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