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古代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唐传奇、《三言》到《聊斋志异》
作者: 赵雪沛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言》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唐传奇  
描述: 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反映女性生活命运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从唐传奇、《三言》到《聊斋志异》,这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一方面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表现了某些共同主题,另一方面也因时代环境的差异而各具面貌与特色。小说中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广大女性境遇的缩影,既具文学欣赏意义,又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论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
作者: 杨春风   来源: 洛阳大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玲   演变   女性形象  
描述: 莎菲、丽嘉、美琳、贞贞、陆萍、黑妮、杜晚香是丁玲笔下的不同女性形象 ,显示了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 ,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形象在争取政治经济的解放和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演变
试论张爱玲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异化
作者: 李云霞   陈富志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形象   异化  
描述: 与出走的“娜拉”和指归在反抗的“新人”不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对普遍意义上女性文学的一种反叛,既麻木冷漠,又自私、无情;既是被害者,又自觉不自觉地害人。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触揭开了女性文学温情的面纱,揭示出主人公无一例外的苍凉身世,从某种意义和角度上发扬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
作者: 张佳惠   来源: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悲剧性   女性形象  
描述: 文章通过对《明天》、《祝福》、《离婚》中的三个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述了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整性批判
向当代意识作痛苦的跨越——“西部电影”《人生》《老井》中女性形象浅析
作者: 谢慧莲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部电影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当代意识  
描述: 西部电影《人生》、《老井》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人西部的文化背景、伦理道德观念 ,展示了西部妇女的追求和困惑。剖析了西部女性突奔思变的心灵和那种积聚已久正冲击着落后社会现实和陈旧道德观念的思想力量 ,反映了她们对于“人”的合理生活的要求 ,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三国演义》看传统“妇道”的变迁
作者: 熊笃   来源: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女性形象   妇女观   传统礼教  
描述: 本文从《三国演义》十多个女性形象的描写中透析出它的妇女观 ,并与传统礼教所规定的“妇道”比较 ,证明其妇女观的重要变迁在于 :淡化贞操 ,屈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歌颂智勇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动 ;突出节烈 ,“舍生取义”的巾帼楷模
男性作家的文化视角--中国现代叙事文学性别文化视角研究之一
作者: 罗雪松   来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作家   文化视角   女性形象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期,由于"人的文学"的倡导,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作家看取人生和表现人生的视角.本文针对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对女性命运所采取的态度,来讨论他们文化视角的特征.
欲望与“自救”——郁达夫小说的两性意识
作者: 白薇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态心理   女性形象   两性观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郁达夫小说中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 ,探讨其小说的两性意识的病态特征及寻找精神出路时所陷入的误区 ,并以此作为把握郁达夫小说抒情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理世界的窗口 ,为我们疏理其小说风格演变提供部分内在依据
解读警嫂报道中的性别意涵
作者: 钱霄峰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话语   警嫂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出发 ,借助话语 -权力理论 ,以“警嫂”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 ,具体分析了“警嫂”的家庭和社会职业角色 ,“警嫂”的选择标准 ,进而挖掘出“警嫂”话语背后的社会性别规范和社会权力关系
现实与理想的悖谬——对《聊斋》中女性的透析
作者: 马秀平   王金梁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扬   悖谬   掩饰   女性形象  
描述: 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进行对比是体现在《聊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的“孤愤”之意也在于此。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聊斋》中的女性也是非人格化的,但有很大的隐蔽性。二、这种隐蔽性是为了在理想世界中更好地张扬其个性,以期达到掩饰与张扬的统一。三、对女性的这种描写,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理想与现实的悖谬性。对这一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
< 1 2 3 4 5 6 ... 20 21 2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