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32 条
-
从身体书写走向历史回望:管窥林白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熊骄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恋
林白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民间
-
描述:
从《同心爱者不能分手》(1989)到《一个人的战争》(1994)、《玻璃虫》(2000)、《万物花开》(2003)、《妇女闲聊录》(2004)、再到《致一九七五》(2007),进入新世纪以来,林白的每一部作品都展示了她对女性写作出路的思考,这些作品的变化并不局限于作品的题材、语言、叙事主体,林白的创作视角以及观念的变化更值得被关注。林白的变化被评论界敏锐的捕捉到,并冠以精辟的点评,但总的来说林白是一个自觉的女性写作者,林白用她敏锐诗意的语言书写着那些有着女性成长苦痛、女性自我被男性秩序压抑、在绝望中的挣扎
-
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曦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意识
金庸小说
传统女性观
男性文本
女性形象
-
描述:
金庸武侠小说在20的世纪后二十年间在中国大陆引发了全民阅读的“金庸现象”。金庸小说直至今日还拥有大范围的阅读人群。从武侠小说诞生以来,中国学术界就一直认为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不高。但金庸小说的出现,把传统的侠义文化、现代意识与读者大众的审美心理三者相结合,使原本程式化的武侠写作细腻化、立体化,提高了一个文学类型即武侠小说甚至通俗文学的文学品位。本文主要从金庸武侠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从小说文本叙事和读者认知两个具体角度切入,分析金庸小说女性形象体现出的作者的女性观及小说的男性文本特征,并兼及对金庸小说的传
-
文化之别—巴尔蒂斯与伊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
作者:
高顺安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文化
油画文化现象
视角
女性形象
差异性
-
描述:
本文从油画文化现象角度分析巴尔蒂斯与伊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第一章对其研究的目的、特色、相关概念等作了阐释,第二章对文化之别作简要分析,目的是对两者所处的时代艺术背景做交代,而转入第三章,分析两者作品的绘画语言,也是为两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作铺垫,从而更好的为第四章分析出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差异性;即在东西方油画文化现象角度为前提下进行论述,并针对巴尔蒂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浪潮中,始终操守自己的艺术精神家园这一独特的油画文化现象,与当下伊慧为代表的80后画家在艺术市场的兴起,反映出的一系列艺术问题的这一当
-
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刷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
-
作者:
彭金霞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剧文学
男性权力
哈罗德·品特
女性形象
自由权力
-
描述:
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刷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
-
电影《归来》对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
-
作者:
邓迎春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元素
改编
《陆犯焉识》
《归来》
女性形象
-
描述:
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归来》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屡获电影奖项,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从《陆犯焉识》到《归来》在故事情节、结构、主题思想、情感意蕴等方面发生了哪些转移?哪些被突出强调?哪些被省略删减?暗含着改编者怎样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归来》的改编重点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分为个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交代《归来》和《陆犯焉识》各自取得的成就,并罗列了近年来学术界对《归来》和《陆犯焉识》的研究现状,进而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正
-
徐静蕾电影的女性意识研究
-
作者:
金灿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导演
女性意识
新生代
徐静蕾
女性形象
-
描述: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开放,在光影织就的镜像中女性形象渐趋多元化,以女性生存状态为表现主题的女性电影蓬勃兴起。女性导演在口碑和票房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女导演们不再受性别束缚,将自己的女性视角看作区别于男导演的优势,进行自由创作,勇敢地表达自我欲求,把自己对于生活的体悟和思考融入光影之中,描绘出女性内心细腻斑斓的世界,刻画出一个个生动丰满的女性形象。徐静蕾凭借着自身书卷气质,鲜明独特的影像风格,美学符号的表演气质和女性意识的深刻洞察,在中国新生代导演中占据一席之地。本论文旨在探究徐静蕾电影中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面向透析
-
作者:
王芳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特题材
爱情主题
女性形象
社会主义建设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
描述:
本论文主要以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力图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多面向上加以分析。除“引言”、“结语”外,全文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开篇之作——《内蒙人民的胜利》为例,分析该电影的成型前后以及艺术上的造诣。在历史背景分析中尽力还原其历史真实,交代其在何种政治历史境况下成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在对影片具体的文本分析方面,笔者主要从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分析其作为首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完成的开拓性意义。第二章重点分析以《神秘的旅伴》和《山间铃响马帮来》为代表
-
元代文言小说研究
-
作者:
杨秋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文言小说
独特性
民族融合
女性形象
记实性
-
描述:
元代社会中,文言小说虽然在文学发展中不占主流地位,但是它也是具有文学研究价值的。由于所处的特殊时代,使它具有了一些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特点。从时间上来说,元代前期是处于与南宋、辽、金相互交叉的时段。因此,在作家与作品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从作品方面来说,时代的特殊赋予了文言小说作品的独特性,元代的文言小说基本上都具有记实性的特点,志怪志人小说有的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性特点,传奇体小说融入了新的文体,如《春梦录》开头的自序及作品中用到的书信体,《娇红记》中的诸多诗词的掺入等,这些都是在以前的文言小说中
-
女性的沉沦与抗争:从白流苏和曹七巧说开去
-
作者:
苑海静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压迫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抗争
-
描述:
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孤岛”,张爱玲在这孤岛中横空出世,以其横溢的才华,征服了众多读者,也引起了文艺批评界的注意。波伏娃说:“女人是逐渐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男性仍旧是世界的秩序中心。作为主宰者,男性不但把女性置于文化和社会结构底层,而且男性享有意识形态话语权,他们毫不费力地在文化领域拥有了文化符号体系操纵权、话语理论创造权和语言意义解释权。女性的从属地位在父权权力架构中被定位,提供满足男人在权力文化和生理上的各种欲望。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现状,
-
战火中的妇女之路--《新华日报》副刊与战时女性形象建构
-
作者:
金黎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新华日报·妇女之路》
《中央日报·妇女新运》
延安女性
抗战
女性形象
-
描述:
抗战时期政党积极把女性纳入政治之中,企图以政党力量左右女性命运,并宣扬女性必须依附于民族解放才能获得自身解放。《新华日报·妇女之路》是宣扬中共妇女政策的阵地,其党派意识异常浓烈,它以另类父权形式规训着女性。中国女性应走的解放之路,在《妇女之路》看来是走向革命之路。这时期《妇女之路》不断地建构女性形象,演剧家、剧作者、文人、《新华日报·妇女之路》、观众、读者,他们形成有趣的互动关系,将“新女性”形象建构推向高潮。《新华日报·妇女之路》不停地在戏剧、演剧中寻找符合自己政治立场的新女性,文人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