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868 条
-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安洪霞
来源:
文学教育(中)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喜剧
莎士比亚
女性形象
-
描述: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坛上这样的一个"巨人"。他塑造的众多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更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主角形象分析,不仅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崇尚的美德和才智,更体会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
试析李昂《杀夫》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戴伶俐
来源:
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杀夫》
男性沙文中心主义
李昂
女性形象
-
描述:
《杀夫》是李昂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揭示了封建男权社会下"生为女人不是人"的女性悲剧命运。不论是"吃不饱"的林市阿母,饱受经济、性、精神压迫的林市,还是深受封建思想荼毒而人性扭曲的阿罔官,抑或是相对自由但同样走不出厄运的妓女金花,都共同反映了妇女悲惨的生存状况。作品的批判矛头直指男性沙文中心主义。
-
时尚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呈现
-
作者:
李玫
来源:
新闻世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
《优雅》
时尚杂志
女性形象
-
描述:
时尚杂志作为当代女性的精神伴侣和“闺中密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优雅》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时尚杂志中女性的媒介形象建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时尚杂志依旧无法摆脱父权制下的窠臼,大众媒介在帮助女性认识自身独立价值、强化个体意识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
论《芭芭拉少校》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杨雪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伯纳
芭芭拉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芭芭拉少校》这部作品中,萧伯纳塑造了一个富有独立人格、坚韧勇敢、脱离女性特征的女性。她摆脱男权社会的控制,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萧伯纳通过这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唤起女性自强的意识,促进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女性主义观点。
-
浅析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情爱观
-
作者:
蔡晓飞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悲剧意识
女性形象
情爱观
-
描述: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刻骨的爱情记忆,在她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人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最古典的,也是最现代的,是最平实的,也是最浪漫的,但是却在现实的残酷压榨下展示出女性的软弱和叛逆,她们被吞噬着,同时也在吞噬着他人,她们这些生活在香港和上海“十里洋潮社会里,在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思想相融合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在情爱路上背负着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在那个人性磨灭的时代上演着一出出爱情悲剧,她们在无奈的守望或挣扎中表现出穿透历史的情爱观,这是一种苍凉的、孤傲的、冷艳的、变态
-
从鲁迅《伤逝》到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男女作家对女性形象及其命运的思考
-
作者:
彭博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独立
解放
女性形象
-
描述:
从"五四"以来,作家们纷纷投入到对女性形象的写作中来,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是追求自由、追求独立、追求自我个性。但是由于男性与女性作家的性别不同、生活境遇不同、创作背景不同等原因,造成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着差异性。本文就以鲁迅的《伤逝》和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来对比男女作家从不同视角看女性形象和其对命运的思考。
-
从“时髦女郎”到“受难母亲”:浅析月份牌年画和新兴版画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程楠
来源:
文艺生活: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份牌年画
女性形象
新兴版画
-
描述:
一个时代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折射出这个时代男性对女性的幻想与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民国时期“月份牌年画”和“新兴版画”中的女性形象的变化,对女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所承受的压力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
-
浅析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天下女人》为例
-
作者:
沈洁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建构
电视媒介
女性形象
天下女人
-
描述:
社会建构着男女两性行为的差别,而大众媒介是建构社会的主要力量,该文章以电视节目<天下女人>为例,分析了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提出了媒体应该承担男女平等的责任.
-
不完全的新女性:浅析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徐震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早期电影
中国
新女性
女性形象
-
描述:
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一个时代对女性的认知,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多被认为是女性独立解放的代表。然而,这些"新女性"们大多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她们或者在社会中沉沦,或者留有缺憾,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所以,她们并不是真正的"新女性",或者说是思想与行动无法统一的不完全的新女性。她们在影片中不幸的原因来自于传统教条和男性话语的压制。
-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张雨溪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恶之花
女性形象
波德莱尔
-
描述: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包含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美丽与丑陋的矛盾体,神圣而遥不可及的女人,神秘的异域女人,社会边缘的游荡者,清纯可人的小女孩,母亲。这些形象体系以诗人的生活历程为主线贯穿着整本诗集,本文试对波德莱尔诗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加深入地发掘诗人的内心和他的《恶之花》的美。
<
1
2
3
...
20
21
22
...
85
86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