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
作者: 陈树萍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无字》   张洁   爱情题材   女性形象   人性精神  
描述: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5月)是一个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宣言,那么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无字>,则可以被视为张洁对当年爱情神话的解构.<无字>尽管是以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为中心进行叙事,却并非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以个性化的描述展示了20世纪风云际会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传达出她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理解.<无字>人物众多,谱系复杂,吴为则是人物的连接点,作者以吴为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则可以透过吴为的眼睛看到<无字>折射出的多个问题.
投资时代的爱情——亦舒笔下香港的情与爱
作者: 尚继红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都市文学   香港   亦舒   爱情观   生活方式   女性形象  
描述: 加里·S.贝克尔用经济学解释婚姻与冢庭,结论很简单:你选择这个人结婚而不选择那个人结婚,是因为选择这个人比选择那个人收益要高.
留日女性的失重生存——试析蒋濮的留日小说
作者: 李东芳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蒋濮   爱情理想   艺术风格   女性形象   小说   人性精神  
描述: 一主题:留日女性的失爱之痛 留学是一场现代化运动,但是女性和男性会不会有不同的境遇和体验?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钱宁在<留学美国>里曾经分析过这种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男女有别:"除了革命,大概没有什么事情像出国这样迅速地改变一个中国人的社会地位了.而在这变化中,也没有什么人像中国男人们那么容易感受到失落了."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李肇正、郁达夫“落魄文人与女性”作品之比较
作者: 黄柏刚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道主义   李肇正   中篇小说   《永不说再见》   女性形象   郁达夫  
描述: "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李肇正新近发表的中篇小说<永不说再见>(<小说月报>2002年第12期,<当代>2002年增刊,以下简称<永>),以写实的笔法,对文坛和社会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揭示.
大半就为着这阿随:《伤逝》主题意象解读
作者: 陈开玖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心理描写   抒情小说   女性形象   意象  
描述: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抒情小说,作于1925年10月17日,正是与许广平热恋之际。鲁迅用做诗的方法来写小说,用意象来传递思想,建构起小说的召唤结构。小说意象简洁而凝练,显示了木刻般有力之荚。《伤逝》中会馆窗外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恰如马致
萨德作品中的性、女性与女权
作者: 曾新民   来源: 湖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描写   法国   艺术风格   女权   女性形象   萨德  
描述: 萨德作品中的性、女性与女权
《蒙娜丽莎》之再悟
作者: 溯石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人性   画法   《蒙娜丽莎》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肖像画  
描述: 言说不尽或无可言喻可能正是所有旷世经典的必备特征,静态无言的美丽少妇蒙娜丽莎与絮语不休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同样深不可测,歧义纷呈,他们永远都会穿透遥远的时空,在那里璀璨而诡异地闪亮。艺术经典中的这类人物都是精彩而深奥的谜,他们身上暗含着种种隐喻,多义而模糊,宽泛而深邃,几乎使后人永远解读不尽,永难盖棺论定,最终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长恨歌》:王安忆的一曲城市之歌
作者: 王雪飞   来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鸽子视角   理性阐发   女性形象   智能态度   日常生活   市民阶层  
描述: 在《长恨歌》中 ,作家王安忆以女性为主体 ,以日常琐碎的生活为材料 ,以市民阶层的生活 变化为视角 ,用一种理智冷静的叙述方式写出了繁华都市真实、稳定、连续的发展史。这是不同以 往的对城市的另一种书写 ,为城市文学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从视觉角度看影视爱情片中的两性关系
作者: 戴永萍   来源: 艺术广角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两性关系   女权运动   独立性   影视作品   爱情片   女性形象   男性  
描述: 女权运动从60年代开始风起云涌。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两性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性逐渐展现出独立自主的风采。电影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化传播方式,自然而然会表现出女性的这种精神面貌的变化。由于电影
从“江姐”到“张爱玲”:访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陈海燕
作者: 祝小菊   来源: 歌剧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高音歌唱家   陈海燕   《江姐》   《半生缘》   音乐生涯   上海歌剧院   女性形象  
描述: 从“江姐”到“张爱玲”:访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陈海燕
< 1 2 3 ... 20 21 22 ... 32 33 3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