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45 条
-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从妮丹和巧珍得到的启示
-
作者:
冼睿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造人
启示
封建意识
帮撑
大作家
婚姻
丈夫
爱情
女性形象
妻子
-
描述:
谭谈是一个有着仁厚心肠的君子,在他那看似粗笨憨实的外形里,包容着善于体察女性疾苦的细心和敢于为妇女鼓呼的豪气。谭谈说过,他的创作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热爱的人”,他热爱那些把爱情无私地献给普普通通矿工的女人,因此写出了一个光彩熠熠的金竹(《山道弯弯》),并由此发韧,写出了形形色色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我们所处的脱胎于几千年封建社会孕育的当代社会中,残存的封建意识、封建道德观念已不能从制度上左右人们的行动,
-
从女性主义文论看《花间》词之特质
-
作者:
叶嘉莹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论
女性作者
文学作品
女性语言
女性意识
西方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花间集
男性
文学理论
-
描述:
西方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原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带有妇女意识之觉醒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一般人往往将之溯源于一九四九年西蒙·德·波瓦之《第二性》一书之刊行。在此书中,波瓦曾就其存在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女性是男性眼中的“他者”,是“被男性所观看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遂由“人”的地位
-
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华裔妇女
-
作者:
蔡思杉
陆新和
来源:
社会杂志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传统
美国妇女
美国华人
女青年
中国妇女
美国社会
华裔
女性形象
二十年
四十年
-
描述:
1965年的移民法有可能使得美国华人男女比例长期以来严重失调的情况得到改变。1950年华裔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162∶100。二十年以后,这个比例减小到107∶100。这种男女比例上的调整加上美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大影响了成千上万华裔妇女的命运。整个70年代,有创记录的华裔女青年进入美国各地的高等院校,有一半以上的华裔妇女外出工作,教育和就业需要她们在社会和心理上有一个新的形象。华裔妇女逐渐地摆脱了民族传统强加给她们的各种习惯,得到越来越大的个人满足。她们确确实实已全然不同于三、四十年前简德·王和麦克辛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政治化伦理论化及其原因
-
作者:
石麟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化
政治化
历史演义小说
政治斗争
政治工具
三国志通俗演义
伦理道德
伦理思想
女性形象
女性人物
-
描述: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可谓寥若晨星,然而,正如同书中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一样,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性人物,却也带有浓厚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二是伦理思想的载体,三是出类拨萃的女中丈夫。当然,也有的女性,兼有上述两类或三类的
-
鲜为人知的女性世界——读《外国妇女文学词典》
-
作者:
廖玉桦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文学
妇女文学
花瓶
女性世界
历史
程式化
词典
局限
女性形象
类型
-
描述:
文学的殿堂几乎从来都是由男性主宰的王国,由于历史的局限,女性形象在男性文学家的笔下往往被程式化为几种类型,如“洋娃娃型”、“睡美人型”、“花瓶型”、“祸水型”、“荡妇型”、“母夜叉型”等等,未免偏颇和肤浅。
-
从阿毛姑娘到杜晚香——试谈丁玲小说中的三个工农女性形象
-
作者:
曹秦波
来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毛姑娘》
丁玲
命运
丈夫
《我在霞村的时候》
作品
女性形象
知识女性
《杜晚香》
小说
-
描述: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以处女作《梦珂》的问世步入文坛,又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使文艺界为之震惊.同时,也使她以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而驰誉海内外.但才华横溢的作家却不满足于仅仅描写知识女性.不久,她便以同样的风格和情调,写出了反映工农妇女寻求光明与幸福、逐渐觉醒的第一篇小说——《阿毛姑娘》.此后,丁玲小说的题材进一步扩大,主题也更加升华,陆续写出了《我在霞村的时候》、《杜晚香》等多篇作品.运用她那“细腻而又大胆,生动而又质朴,深刻而又无雕凿之感”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阿毛、贞贞、杜晚香等
-
浅析“走出逆境靠自己”
-
作者:
田爱群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背景
启迪
成功
资产阶级
奋斗
未婚女性
试析
女性形象
审视
精神
-
描述:
根据编剧黄允表现“女性自身的奋斗、成功”、“希望呼唤上海人的一种精神”之宗旨,《上海一家人》的主题可用剧中一句歌词“走出逆境靠自己”概括。的确,该剧力图塑造一位依靠自身奋斗走出逆境获得成功的女性形象,在若男身上,那种百折不回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确实令人感奋,对今人仍有启迪。不过,审视若男的成功,
-
简论新时期山东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辉
来源: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作家
形象系列
新时期
封建意识
妇女解放
祥林嫂
创作
女性形象
审美内涵
寡妇
-
描述:
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在新时期山东作家的创作中,农村题材占有重要地位。从王润滋的《卖蟹》始,在十余年的创作中,山东作家塑造了大批具有个性的农民形象,象“老木匠”(《鲁班的子孙》)、隋见素、隋抱朴(《古船》)、李芒(《秋天的愤怒》)、野兰子《(皮狐子路)》、天良(《天良》)、水仙嫂(《洞天》)等。这些形象都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社会意义。细加分析,在王润滋、左建明、矫健、张炜、毕四海、侯贺林等作家笔下,妇女又多为主要描写对象,其中寡妇形象的多向塑造又尤为突出。表现出一个作家群创作上一种非自觉的审美
-
中国女导演与女性电影
-
作者:
潘若简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导演
新时期
女性意识
怨而不怒
女性命运
文学艺术
家庭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
描述:
在两千多年不断强化的封建重压下,女性在文学艺术中的主客体地位,大体上与其在社会中、家庭中的从属地位相平行。间有惊才绝艳灵慧过人的才女,从她们闺中的弦瑟上弹出的乐曲的基调,多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儒家礼教暗合。身世不平常,手笔也不平常的蔡文姬受到历史格外垂青的铸造,然而,即使在千秋绝唱的《胡茄十八拍》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对天地六合的激愤,最终依然转化为对贤君明相的无可奈何的寄托之中。再往前说,史学世家中的史才班昭,是古代文艺女
-
唐代妇女的艺术形象
-
作者:
尚民杰
来源:
文博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妇女
思想观念
妇女形象
艺术风格
妇女生活
唐代后期
艺术形象
女性形体
女性形象
审美标准
-
描述:
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史学的角度,唐代妇女都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题材。唐代文物中所表现的妇女形象主要有这样几类:绘画,包括各种壁画;石刻,包括雕塑和线刻画;各种陶俑类等。另外,在一些文献资料,特别是唐诗中也可经常看到一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