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99 条
-
视角转换和历史再识
-
作者:
李祥林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角转换
历史再识
戏剧创作
女性形象
历史精神
历史剧
-
描述:
在英文构词当中,历史(history)就是他的(his)而不是她的(her)故事(story),正如西方女权理论家所指出。从性别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史无非经历了女人时代和男人时代两大阶段。自从女性历史性败北(恩格斯语)于男权以后,迄今为止,用男性化笔墨撰写出的种种文本化的history,都习惯于英雄化宏大叙事(无论在东西方语言中,
-
一狐一鬼和一个书生的爱情故事——读《聊斋志异·莲香》
-
作者:
楚良勋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小说
《聊斋志异·莲香》
蒲松龄
爱情故事
文学评论
女性形象
-
描述:
《聊斋》是一部谈狐说鬼之书。作者用其生花妙笔描写了不少狐女或者鬼女与人间男子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过,作者并不甘于单线结构,在《莲香》中蒲翁推出二龙戏珠之法,写一鬼一狐同时爱恋争夺人间男子桑生,演绎了一出精彩纷呈的复线传奇。这桑生独自读书于红花埠。他为人沉静平和,静穆自喜,每天除了到东邻家吃饭外,便安安静静地坐在
-
新版芭蕾经典火爆江城舞台
-
作者:
程鉴君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舞蹈艺术
芭蕾舞
湖北
女性形象
武汉市
-
描述:
盛夏时节,武汉的舞台上除了地方戏曲之外,两部引进的芭蕾经典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由中央芭蕾舞团来汉献演的新版《红色娘子军》让上万江城观众目睹了目前国内顶尖芭蕾舞团的风采。《红色娘子军》堪称新中国的芭蕾经典,它由同名电影改编,是新中国第一部新创芭蕾,在五六十年代就
-
来稿观点集粹
-
作者:
宓瑞新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卫生保健知识
职业发展
性别歧视
女性权利
就业政策
女性形象
-
描述:
因《妇女研究论丛》来稿量增加,而作为双月刊,许多有价值有争议的文章无法全文刊登,为此,我们开辟“来稿观点集粹”一栏,将一些论文的观点摘编于此,与大家一同分享。如有刊物对这些论文有兴趣并欲刊发,可通过本编辑部与作者联系。
-
并非'硬汉世界的影子':论海明威笔下的女性
-
作者:
彭翠芳
来源:
湖北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同一性
反叛精神
海明威
女性形象
硬汉精神
-
描述:
海明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刻画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第一,从男女两性相处的角度,刻画女性在面对男性的压迫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反叛精神,这样的女性绝不是"硬汉世界的影子".第二,海明威把男女主人公置于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去描写他们的生存状?
-
老舍的家庭、社会理想及其救国之路
-
作者:
任梦华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意识
理想
国民性格
婚恋模式
女性形象
救国之路
-
描述:
老舍的家庭、社会理想及其救国之路
-
“情中有思”的李璟词——谈李璟词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赵慧慧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叶嘉莹
女性词
诗词意象
感情境界
望江南
文化底蕴
个性特征
李璟
女性形象
晏殊词
-
描述:
李璟留传于世的词作仅存四首。数量虽少,却让人如获至宝。尤其是他的两首《浣溪沙》,柔美遐远,几乎完美地体现了词的轻柔微妙的特质。 李璟词中的女性,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便是“情中有思”。叶嘉莹先生曾用这四个字来评价晏殊的词,我在这里借用一下。因为“情中有思”虽然概括起来永远都是相同的四个字,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份作品,却是千人千面,大相径庭,各人有各人的“情中有思”。
-
论《三国演义》女性观的矛盾性
-
作者:
严明
顾友泽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术
《三国演义》
矛盾性
女性观
描绘
阳刚
作品
表演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三国演义》主要描绘的是男人之间权术争斗的世界,是一部既斗智又斗勇的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客观地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数量而言,很少;就刻画程度而言,又很单薄。笔者统计了一下,在这部人物形象数以千计的小说中,连正面描写带顺便提及的女性形象,总共仅四十多人,而真正在作品中正面表演一番的,则更是寥寥无几。
-
样板戏:女性意识的迷失与遮蔽
-
作者:
陈吉德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样板戏
拯救者
女性意识
革命意识
民族解放
阶级意识
爱情
革命斗争
女性形象
女性人物
-
描述:
样板戏在中国戏剧接受史上可谓是一个奇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至七十年代中叶的整整十年间,样板戏成了阿尔都塞所谓的意识形态“询唤”的理想化工具。如今,样板戏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积淀贮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以女权主义理论审视样板戏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就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都成了图解革命概念、图解阶级概
-
男权社会的“他者”——也谈《台北人》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吴爱萍
来源:
华文文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社会性别
“他者”
男权社会
《永远的尹雪艳》
女性角色
西方女性主义
白先勇
《台北人》
女性形象
-
描述:
男权社会的“他者”——也谈《台北人》中的女性形象
<
1
2
3
...
9
10
11
...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