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以萧红与姜敬爱为中心
作者: 金美英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叙事   萧红   女性形象   姜敬爱  
描述: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交往与相似的历史。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与韩国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命运,形成了类似的文学现象。作为生活在20世纪后半期的韩国公民,我认为深入探讨20世纪这段历史极具意义。笔者在韩国时就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科和硕士期间曾选择这一话题进行研究。2008年,当我有幸从韩国考入浙江大学就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博士,基于上述状况,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韩两国现代女作家女性意识比较研
迟子建论
作者: 严璐璐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叙事   文学场   历史叙事   女性叙事   文学史  
描述: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作为当代作家中仅有的囊括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庄重文学奖等小说、散文各类奖项的作家,迟子建的多年创作无疑是备受关注的。本文将以作家迟子建的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学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共同支撑起对作家的探讨。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借助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将作家放置在整个“文学场”中,来考察作家的“出生”与“成长”。迟子建从北极村默默无闻的无名作者到众人瞩目的茅盾
宏大历史中的女性叙事:解读《天下粮仓》
作者: 许晓春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观   女性叙事   女性形象   历史剧   差异  
描述: 《天下粮仓》问世的时候正值中国历史剧热潮时期。由于受到观众的欢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或者叫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纷纷出炉,其中以戏说的历史剧居多。众多作品可谓鱼龙混杂,在繁多的作品里,打着戏说旗号而完全不遵循历史现实的作品不在少数。而作家高锋却并没有在经济利益之下走一条相同的道路,历史系毕业的他为自己的作品开辟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人物,还是本来在历史中并不存在的虚构的人物,都不让人感到陌生和厌恶。他们不是闭门造车过程里打造出来的生硬人物,而是在以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为创作理念的前提
从凌叔华和丁玲看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两种走向
作者: 易智丽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   丁玲   女性叙事   凌叔华   宏大叙事  
描述: 凌叔华和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原点意义的女性小说家,其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两种不同走向。前者为“女性叙事”,涵盖了女作家自觉保持女性视角,以女性自身生命体验书写故事,呈现着阴柔之美的小说;后者是“宏大叙事”,即女作家以中性立场,关注时代、民族、国家等宏大题材,彰显着阳刚之气的小说。 本文尝试以凌叔华、丁玲小说为突破口,运用历史文化学、人物形象学、主题学、女性主义以及文本细读等批评方法,将中国现代女作家放到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史的宏大背景中,比较中国
当代中国女性写作中的王安忆
作者: 李平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历史场景   女性叙事   人文关怀   女性生存   两性和谐  
描述: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人的自觉”向“女人的自觉”的不断探索的过程。80年代以后女性写作从整体的文学观念变革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繁荣、芜杂的态势。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在其间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她的写作中对于女性欲望这一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的触及,将女性写作带入了崭新的人类学空间,带来女性叙事视点的转折——女性对自我的认识由对外部处境的关心转移到从人性意义上对女性灵魂的深层扣问以及对女性意识世界的纵深勘探。另一方面,王安忆对现代历史中以及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女性及其生存处境的关注,也弥补了
《他们眼望上苍》的叙事伦理学探析
作者: 张锦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种族叙事   《他们眼望上苍》   家庭叙事   叙事伦理学   女性叙事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杰出的民俗家和人类学家,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文学、女性文学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珍妮反抗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一生,是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研究,多从传记文学、民俗文化、女性主义和叙事策略等角度出发,探讨黑人的命运与出路。以往这些研究大都是围绕小说的主题思想与创作技巧,却很少关注作品中蕴涵的伦理诉求。本文拟从叙事伦
在诗意和尘嚣间游移
作者: 岳斌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写作   女性意识   私人化写作   消费主义文化   女性叙事  
描述: 本论文主要针对文本及其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展开论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标志着社会转型的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社会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变化。目前中国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水平,但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已经十分明显。这种变化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使商业原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存在状态;二、伴随都市化进程,出现了新富阶层,在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出现消费主义文化特征;三、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
女性意识的自审与重建
作者: 李蔚佳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   女性叙事   自审意识  
描述: 张爱玲在其作品中不仅关注女性的悲苦命运,而且将笔触深入到女性内心深处,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作了严厉的自审,对女性在母爱,情爱,自爱等方方面体现出的种种心理痼疾和性别弱点进行了自我审视,自我解剖。 由于童年经历和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女性意识极其强烈的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敏感切入那个特定时代女性生活的内部,展示了她们不自主的卑微生存处境,再现了女性封闭、沉默匮乏、依附性等亚文化群体特征;张爱玲认为女性的这种群体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
知性与女性精神困境的双重变奏——论徐坤的小说创作
作者: 王宇坤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困境   女性意识   女性叙事   知识分子   徐坤  
描述: 作为以女性作家和年轻学者双重身份出场的徐坤,其写作具有多种多样的美学风格。她先以反串男角的身份冲入文坛,“如入无人之境”地肆意调侃;又以女学人的边缘身份在女性文学中开出了不同于“私人体验”的另一条道路。在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中,徐坤不但以游戏狂欢的姿态着力表现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还以深沉的女性意识展示着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精神病苦。在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互溶、交织中体现出女学人独有的特质与情怀。徐坤如此关注“人的生存”,这决非偶然,而是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她的横空出世,
逃离幽暗:虹影小说中重庆形象的文学性建构——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作者: 胡蓉   来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饥饿的女儿》   空间叙事   叙述历史   虹影   女性叙事   《好儿女花》  
描述: 在《饥饿的女儿》与《好儿女花》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虹影主要是从叙述历史、空间叙事与女性叙事的角度展开对重庆形象的文学性建构。首先,虹影在历史维度上主要书写了重庆南岸饥饿的大饥荒年代与苦难的文革年代;其次,虹影将写作视阈限定在重庆南岸,并率先奠定一种“幽暗”的叙述氛围;最后,虹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塑造出了一批在绝望中挣扎、逃离幽暗的女性形象。虹影基于其“主观经验感受的生活”,构造出一种独特的贫民窟城市形象和独特的贫穷市民形象,这使得虹影在重庆文学史上刻画出一种独特而个性化的重庆形象——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城
< 1 2 3 ... 8 9 10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