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析《贵妇人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新女性特征
作者: 李宏珍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理想新女性   伊莎贝尔   女性主体性  
描述: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一位风靡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被誉为“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深受众多读者的青睐,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学术研究。本文旨在结合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贵妇的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新女性特征,以期望丰富对该作品的研究。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展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所塑造的伊莎贝尔性格具有典型的新女性特征,但又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她为了实现追求自由、实现独立而蔑视社会传统;另一方面,她又继承了承担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的传
女性主体性的另类探寻:薇拉·齐蒂洛娃早期先锋电影研究
作者: 郭燕平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薇拉·齐蒂洛娃   女性气质   女性主体性   先锋电影  
描述: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捷克女导演薇拉•齐蒂洛娃于“捷克新浪潮”时期创作的三部电影:《世界餐厅》、《野雏菊》、《天堂禁果》,它们也是齐蒂洛娃创作以来仅有的先锋实验作品。齐蒂洛娃甚或没有某种女性主义电影导演的自觉,她也没有在电影中着力表现女性的具体经验,但当她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人的主体问题时,她对女性特有境遇的深刻认同成为抵达这思考的路径。 本文主要围绕导演对女性主体性所作的渐进式思考来分析这三部电影。 第一章讨论的是短片《世界餐厅》,导演呈现了她关于女性主体的初步思考,提出了女性遭遇主体困惑的问题。影片改编自赫拉
《砖巷》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作者: 郭园园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意识   母亲影响的意识   女性主体性  
描述: 阿里的处女作《砖巷》在2003年一经出版便获得成功。故事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纳兹奈恩,出生于孟加拉一个村落的女人,十八岁时嫁给了大她二十二岁的丈夫,他把她带到了南亚移民聚居地—伦敦东部生活。这篇文本时间跨越十三年,从1988年到9.11发生后的一些事件。随着时间流逝,纳兹奈恩在砖巷中经历离家的岁月。最初到伦敦时她害怕走出公寓半步,但是慢慢地她开始接触一些邻居并最后做了缝纫活儿。在她从事她的工作期间,她遇到了她的情人,一个名叫卡里姆的孟加拉活跃份子。最后,她的丈夫回到了孟加拉,承诺要和她结婚的情人在他发动的一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试论隐性空间中的集体型叙事声音模式
作者: 崔蔚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体型叙事声音模式   隐性空间   女性主体性  
描述: 本文论述了集体型叙事声音模式与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我国女性主义学者更多的是从“位置”和“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女性主体性。也就是女性在历史、社会中的位置,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等。女性形象长久以来的空洞能指状况使女性天然的具有对封建制度的反阐释力,所以女性文学的兴起也就很自然的与我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相联结。 女性写作中的集体型叙事声音概念取自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苏珊•兰瑟,她认为女性为了自我权威化,必须采用交互赋权式的叙述方式,而集体型叙事声音模式比较适和对女性社群进行描述。本文
后殖民话语中的沉默女性--论南非作家库切的女性再现
作者: 李杉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沉默   后殖民话语   去中心化   女性主体性  
描述: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的写作,一方面致力于南非本土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反思,另一方面他又将这种反思与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批判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写作立场。库切的去中心化写作在其作品中直接表现为对后殖民话语的批判和对强大的男性主体性的解构:西方文明制度被库切再现为野蛮酷刑;殖民统治者被再现为性能力衰退的男性形象;男性主体性在身份认同中出现危机。库切通过对女性的再现使男性重新获得主导地位。沉默成为库切笔下女性形象的一个特质。本文分析了三种类型的沉默女性,她们分别是殖民复仇中的白人女性、回
《千年圣殿》中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作者: 张藩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性   《千年圣殿》   萨拉·司各特   女性主体性  
描述: 萨拉·司各特(Sarah Scott 1720-1795)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蓝袜社”成员之一,小说家、历史学家、社会改革家。其作品《千年圣殿》因其乌托邦的主题和深刻反映了女性现实而得到广泛关注。一些评论家从乌托邦、女性空间、礼物交换等视角对此作品进行过诸多探讨,本文拟从女性主体性的角度去探讨智性对主体性的建构作用以及在主体性建构过程中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智性思想。主体性是指个人在社会文化建构的局限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周旋和协调。女性主体性要求女性肯定自身的能力,认识到自身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键力量,自觉追求
论《都柏林人》中女性主体性的建设
作者: 甘玉芳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女性主体性   《都柏林人》   女性主义  
描述: 詹姆士·乔伊斯,爱尔兰小说家兼诗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在这个由十五个小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乔伊斯第一次开始关注他的故乡都柏林的风土人情。更值得让人关注的是,在这部探索都柏林人生存状况的作品中,乔伊斯也描绘了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虽然身处都柏林瘫痪的边缘地带,没有话语权,但是在文本的深层次,作者却赋予了她们女性主体性的地位。为了探讨女性是如何失语,成为第二性,以及作者又是怎样从文本的深层次赋予了她们女性主体性,本论文从女性主
论伊丽莎白·鲍恩《心之死》中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作者: 杨春娟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心之死》   女性主体性   鲍恩  
描述: 伊丽莎白·鲍恩是一位多才多艺、著作颇丰的英国爱尔兰女作家。她深受西方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好的小说家之一,很多评论家把她与弗吉尼亚·沃尔夫和亨利·詹姆斯相提并论。鲍恩以刻画女性人物见长并致力于表现和探求女性寻求自我的过程,其代表作《心之死》突出表现了年轻女性鲍西亚与嫂子安娜在男权社会自我主体意识觉醒及主体性构建的历程。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来阐释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鲍西亚和安娜主体性的建构历程并反思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主人
女性的主体性的丧失与重建:解读欧茨的小说《他们》
作者: 王苏雷   来源: 东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们》   欧茨   女性主体性  
描述: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二十世纪极负盛名的女作家、戏剧家、评论家和诗人,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们》于197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是欧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为她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评论界对小说中表现出的对女性主体性的关注却鲜有提及。而书中所描述的有关女性问题的这一母题,在欧茨后来的三十多年的创作中不断被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因此,对欧茨作品中的女性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欧茨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作品。 本论文从主体性的角度,探讨欧茨早期创作中对女性生存的本源性质询:做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这
试论林白小说的女性生命之旅
作者: 王曼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女性个人化写作   林白   女性主体性  
描述: 曾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界定:“女性概念质的规定性是女人作为人的主体性,女性文学概念质的规定性是女人作为创作主体、言说主体在文学中对自己作为人的主体位置的探寻”,[1](p96)这里的女性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