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爱玛》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
作者: 毕莹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建构   镜像理论   女性话语权  
描述: 简·奥斯汀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她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六部完整的小说,她的创作光环时至200多年后的今日在文学界仍旧闪烁光芒。2000年,BBC的“千年作家评选”活动中,奥斯汀紧随莎士比亚之后,名列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出版于1815年12月的小说《爱玛》被文学界认定为简·奥斯汀的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被珍·哈特誉为是简·奥斯汀创作力量和写作技法的巅峰之作。但是,《爱玛》出版之初受到了早期读者的冷遇,对于爱玛等不同于父权文学中所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更是频遭质疑。简·奥斯汀似乎预见到这
女性话语权威的曲折建构: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叔叔的故事》
作者: 来瑞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话语权威   话语分析   建构   话语缺失  
描述: 解构男性话语权威绝不仅仅是女性主义叙事学及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的目标所在,建构才是目的。继续我们对《叔叔的故事》的文本解读,尽管我们具体探讨过文本中叙述者对于男性话语权威的解构,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女性的话语权威却并没有相应的在文本内建构起来。实际上,小说文本内女性人物的话语总体上是缺失的,而这正如实地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女性言说的境况,即仍旧处于一种失语或沉默的状态。不过,女性作家本人却通过一种自觉主观化的话语和近乎执拗的言说方式在从现实世界到文本虚拟世界的交界面建构起了一种特殊的女性话语权威——女性叙事
被压迫的黑人女性:《秀拉》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作者: 陈黎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秀拉》   叙事聚焦   叙事声音   莫里森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这不仅意味着黑人文学正式登上世界文坛,而且标志着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莫里森对非洲裔美国人生活栩栩如生的并且有力的描述形成了她作品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秀拉》帮助了她自己对女性作家身份的确立。这部小说曾被国家图书奖提名。该小说揭露了莫里森对黑人社区和黑人女性命运的关注。 由于莫里森的叙事策略比较出名,人们对这部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关注度比较高。但当前极少有作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秀拉》,该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下的《饥饿的女儿》
作者: 李培西   佘振华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受述者   叙述者   女性主义小说   菲勒斯中心主义   母亲   故事情节   饥饿   叙事声音   女性形象  
描述: 在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中,“小说是一种死亡,它把生命变成一种命运,把记忆变成一种有用的行为,把延续变成一种有方向、有意义的时间。”的确,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事件,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一段历史时间。用这句话来观照自传体性质的《饥饿的女儿》更无疑是深刻的。女作家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中国,对于那个时代有着特殊的记忆,在她的笔下,唯一属于自己的只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叙事。在“饥荒”的语境下,小说看似在表达作者个人的成长记忆,深层次下的则是个人与历史之间的隐秘关系。小说也只能是通过人物和行为去展示那个个体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