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围城】搜索到相关结果 22 条
-
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
作者:
李秀华
来源:
2012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围城
现实意义
爱情
知识女性
-
描述: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划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作者以婚姻态度为出发点,对每个女性进行了阐释,这些新女性虽然形式上似乎是新的,但本质上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男婚女嫁的观念,还是充当了传统婚姻的一分子。
-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贾宝珠
来源:
科教导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独立
理想
知识
女性
-
描述:
《围城》主要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群相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女性人物主要以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为代表。本文把人物性格、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三方面因素综合
-
围城的逃离与回归——谈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
-
作者:
张音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艾丽丝·门罗
逃离
回归
小说
-
描述:
对于女性而言,逃离与回归围城,不过是命运的安排,但是,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不仅以细腻的文字描绘出平凡女性的形象,更是细致刻画出她们平淡真实的生活,这些女性都有着对生活的相同期盼:不为命运
-
女人·婚姻·避难所——从《围城》和《中国式离婚》看女性的婚恋出路
-
作者:
王瑞娟
张秀芬
来源: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避难所
现代新女性
婚姻
中国式离婚
-
描述: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中的女性形象,都透露出一种对男人与婚姻执著到可怕程度的女性情态。在今天男女平等的社会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文本中几个主要的女性知识分子角色中蕴含的价值,并对女性的婚恋观及女性婚恋出路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
浅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
作者:
韩玉琪
来源:
人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比喻
知识分子
讽刺
艺术特色
-
描述:
本文主要分析了《围城》中的艺术特色,分别写出了小说的写作背景,人物文化背景,女性人物形象,语言的写作特色,比喻的运用,以及最后对于小说主题的具体分析。艺术特色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而构成艺术特色
-
东昌区农村妇女“围城致富”成气候
-
作者:
樊勇
来源:
通化日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围城
江东
状元
增收致富
蔬菜种植
农村妇女
庭院经济
市场多元化
年收入
妇女组织
-
描述:
东昌区农村妇女“围城致富”成气候
-
从《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谈方鸿渐性格的多面性
-
作者:
王连琴
来源:
南都学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大家闺秀
交往
苏文纨
性格
方鸿渐
孙柔嘉
女性形象
矛盾
多面性
-
描述:
《围城》中,在方鸿渐的周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她们的出现和存在,仿佛是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方鸿渐性格中充满矛盾的各个侧面。本文试从方鸿渐对苏小姐、鲍小姐、唐小姐、孙小姐的态度解读中分析其性格的多面性。
-
人际意义视角下的《围城》人物刻画
-
作者:
张蓬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苏文纨
钱钟书
多重意蕴
婚姻
方鸿渐
人际意义
长篇小说
孙柔嘉
女性形象
-
描述:
引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正式出版。《围城》问世以后,关于其主题意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被认为是婚姻的围城、家庭的围城、社会的围城、思想的围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围城》是一部有着多重意蕴的文学典范,而且有着深邃内涵。正如鲁迅先生
-
浅析钱钟书“围城”意象的体现
-
作者:
高涛
来源:
神州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三个方面
深远影响
新视野
钱钟书
方鸿渐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孙柔嘉
意象
-
描述:
《围城》这个故事,钱钟书采取独特的视角,开辟出了一片文学的新视野,从而给中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围城"中的女性形象、知识分子和平淡基调三个方面对《围城》一书"围城"意象的体现方式进行阐述。
-
浅析《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群体特征
-
作者:
任亚丽
来源: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女性群体
年代
教育
钱钟书
附属品
社会地位
群体特征
知识女性形象
男人
-
描述:
《围城》写于20世纪40年代,一经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版《儒林外史》。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用大量笔墨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女性人物的描写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