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附属品】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德莱纳夫人与安娜女性形象的比较
-
作者:
吴彦虹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超越自我
附属品
女性觉醒
-
描述:
看过《红与黑》,不禁会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与托尔斯泰两人各自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优美而又丰满的女性形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这两个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成为时代的缩影,成为上流社会女性的代表.她们自身及外在的一切,具有种种或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
试论李佩甫小说《羊的门》中的女性书写模式
-
作者:
林巧云
来源:
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写模式
附属品
女性主义
-
描述:
作为一名相对进步的男性作家,李佩甫的小说《羊的门》仍然存在着浓重的男权思想。在文本中,他通过自荐枕席模式、符号化书写模式、崇拜权力而衍生的“爱情”模式及权力情色不可兼得模式等来刻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沦落为男性的附属者。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女性的真正解放仍需很长一段路要走。
-
浅析《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群体特征
-
作者:
任亚丽
来源: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女性群体
年代
教育
钱钟书
附属品
社会地位
群体特征
知识女性形象
男人
-
描述:
《围城》写于20世纪40年代,一经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版《儒林外史》。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用大量笔墨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女性人物的描写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知识女性形象的独特描写,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轨迹。尽管她们的境遇不同,命运不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们各自的经历却赋予了她们共同的特征。本文笔者仅从小说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女性形象人手对她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剖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知识女性人生观的看法。所谓知识女性,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