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纯真年代》的叙事看华顿的女性意识
作者: 王惠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叙事技巧   叙事声音  
描述: 伊迪斯·华顿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女作家,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她的作品大多描述上流社会人物悲惨的遭遇和命运以及他们在环境的压力下艰难的抉择。《纯真年代》写于1920年是华顿“老纽约”的代表作,文笔优美细腻、结构精巧,在当时社会受到高度评价,1921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随着国内对华顿作品的翻译,文稿资料的不断发掘和完善,华顿的研究在学术界也逐渐升温,评论界从多元的角度、更深更广的领域对她的小说进行研究。本论文重点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中“声音”的概念,对《纯真年代》文本中的声音进行解读,分析隐含于
被压迫的黑人女性:《秀拉》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作者: 陈黎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秀拉》   叙事聚焦   叙事声音   莫里森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这不仅意味着黑人文学正式登上世界文坛,而且标志着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莫里森对非洲裔美国人生活栩栩如生的并且有力的描述形成了她作品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秀拉》帮助了她自己对女性作家身份的确立。这部小说曾被国家图书奖提名。该小说揭露了莫里森对黑人社区和黑人女性命运的关注。 由于莫里森的叙事策略比较出名,人们对这部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关注度比较高。但当前极少有作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秀拉》,该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下的《饥饿的女儿》
作者: 李培西   佘振华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受述者   叙述者   女性主义小说   菲勒斯中心主义   母亲   故事情节   饥饿   叙事声音   女性形象  
描述: 在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中,“小说是一种死亡,它把生命变成一种命运,把记忆变成一种有用的行为,把延续变成一种有方向、有意义的时间。”的确,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事件,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一段历史时间。用这句话来观照自传体性质的《饥饿的女儿》更无疑是深刻的。女作家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中国,对于那个时代有着特殊的记忆,在她的笔下,唯一属于自己的只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叙事。在“饥荒”的语境下,小说看似在表达作者个人的成长记忆,深层次下的则是个人与历史之间的隐秘关系。小说也只能是通过人物和行为去展示那个个体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