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华裔女性 】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简评《女勇士》的女性形象
作者:
丁云凤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沉默
父权制度
描述: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讲述了五个关于女人的故事,渗透了作者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她批判了封建父权制度,呼吁女性应当象作品中的“花木兰”、“勇兰”一样独立自主。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简要评述小说的女性形象。
唯物女性主义视域下林小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韩丹
来源: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唯物女性主义
林小琴
《苦甘蔗》
描述:
唯物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派别,强调只有改善女性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作家林小琴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肉体和精神上的遭受的双重压迫,展现了华裔女性为争取独立、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碧落黄泉 两处难寻:作家林小琴《苦甘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韩丹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林小琴
《苦甘蔗》
描述:
作家林小琴是美国第二代华裔移民,她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的双重压迫,展现了华裔女性为争取独立、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华裔女性主体形象的积极建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华女阿五”的独特魅力
作者:
刘慧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建构
主体形象
后殖民女性主义
描述: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华女阿五"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冲出了唐人街父权制的天罗地网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独立,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被压制、被妖魔化的华裔女性而言,"华女阿五"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存在的文本,可以积极建构美国文化的华裔女性形象。
美丽的生命尝试
作者:
董学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双重价值
内在性与超越性
话语权
描述: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名作《女勇士》,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体现华裔女性在多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进行生命尝试和人生探索的作品。本文依据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分析人物形象的“内在性”与“超越性”的二维理论,对《女勇士》中的女性人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索华裔女性多样的人生命运和文化观念的繵变。“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女性形象。汤亭亭运用拼贴、重构和再创造等写作手法,改写和重述了这一故事。透过故事的描述,汤亭亭给予她的“花木兰”人物形象以全新的成长空间,这里暗含了多
记忆、想象、现实:谭恩美小说创作策略研究
作者:
佘军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
华裔女性
小说创作
谭恩美
描述: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她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喜福会》(1989)、《灶神娘娘》(1991)、《通灵女孩》(1995)和《正骨师的女儿》(2001)将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开创的华裔母女关系描写发挥到极致,并因此奠定其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谭恩美的成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众多学者和批评家们讨论、研究。 综观谭恩美的主要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其作品糅合了大量的记忆、想象和现实材料。在这些夹杂记忆、想象和现实的叙述中,谭恩美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渐进式创作策略。首先,她以东方主义的视角描写记
好莱坞影片中的华裔女性形象
作者:
王璠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形象
他者
自我建构
好莱坞影片
描述:
本文以不同时期好莱坞电影对华裔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以史为线,找出不同时期华裔女性形象的特点及其共性。发现虽然不同时期电影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各具特点,但是这些形象往往被贴上"他者"的标签。究其原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东方主义"影响下来建构华裔女性形象。本文揭示了这一权力关系,提倡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华裔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
从伤痛到弥合:当代美国华商女作家笔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变
作者:
付明端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文化身份
弥合
女性书写
伤痛
描述:
20世纪60年代后,包括华裔美国文学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以它们关注焦点的独特性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对象。而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当代华裔女作家的接连出现,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希望通过记录和再现自己及母辈们的生活,揭示并探讨美国华裔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从而对华裔美国女性的文化身份做出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华裔女作家自身成长的过程就是对中美文化的选择、取舍、融合的历程,当开始进行写作时,她们从社会历史现实角度以及文学的创造力方面来揭示文化身份多重性的困惑。相对于宿主国和
银幕上的他者:《喜福会》中华裔女性模式化形象研究
作者:
茹思扬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刻板形象
小说创作
《喜福会》
美籍华裔小说家
描述:
改编自美籍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几个母亲的悲惨遭遇和女儿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艰辛,以及她们为寻找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认同所做的挣扎和努力。本文共由四章组成。前言里介绍了谭恩美的文学背景和《喜福会》的故事大纲,以及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引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对刻板形象的介绍。 第二章对影片里两代移民的形象做了深入分析而得出结论:被刻画成古板、不善交流和野蛮的母亲们正是赛义德所指的东方形象;而被描述为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女儿们虽具有“杂交”的文化身份
从伤痛到弥合—当代华裔女作家笔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变
作者:
付明端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文化身份
弥合
女性书写
伤痛
描述:
20世纪60年代后,包括华裔美国文学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以它们关注焦点的独特性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对象。而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当代华裔女作家的接连出现,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希望通过记录和再现自己及母辈们的生活,揭示并探讨美国华裔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从而对华裔美国女性的文化身份做出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华裔女作家自身成长的过程就是对中美文化的选择、取舍、融合的历程,当开始进行写作时,她们从社会历史现实角度以及文学的创造力方面来揭示文化身份多重性的困惑。相对于宿主国和